359旅,这支曾经在南泥湾开荒种地、名声在外的部队,到了真正上战场的关键时刻,却被嫌弃“挑不起大梁”。

甚至在东北战场上,还被点名批评,说他们“战斗作风被动,战斗力未能充分发挥”。

要知道,这支部队的前身可是红六军团,打过不少硬仗,怎么就变成了“扶不起来的阿斗”?罗荣桓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最后一拍桌子:“就让梁兴初去!

1947年,东北战场局势紧张,国共双方你来我往,战况焦灼。

此时的359旅,已经改编为独立第一师,理论上是主力部队,可战绩却实在不敢恭维。



尤其在“三下江南,四保临江”中的靠山屯战斗,他们的任务本是佯攻、牵制敌军,结果敌人都快跑没影了,他们还没找到自己的位置。

战后总结,东野高层直接点名批评:“这哪儿像个主力纵队?”连当时的师长刘转连都被撤职,换上了贺庆积。

可即便如此,这支队伍依然缺乏血性,关键时刻没有狠劲,打起仗来总是慢半拍。

罗荣桓思来想去,决定换个思路,直接找一个能“打铁打出火花”的人来带这支队伍。

他盯上了梁兴初,一个在战场上以“”和“狠”著称的指挥员。



此人之前在六纵,带的16师可是战斗力爆表的部队,尤其擅长硬碰硬的战斗。

东野高层对他的评价是:此人用兵,敢打敢拼,关键是能把一支普通部队变成一把尖刀。

可是,当罗荣桓把这个“救火队长”的任务交给梁兴初时,梁兴初却直接回了句:“要去可以,但‘副’司令员不当,我是宁当鸡头,不当凤尾。”这话一出,罗荣桓愣了一下,随即一笑:“好,就让你当司令员!”这才有了后来的“十纵”。

梁兴初接手后,第一件事就是给这支部队来个彻底改造。

以前的独立第一师,作风拖沓,关键时刻总是慢半拍,梁兴初直接上来就整顿:训练强度翻倍,战术要求细化,甚至连伙食和作息都要重新调整。



有人抱怨太辛苦,他一句话怼回去:“你们不是打仗的,是种地的?”一句话戳到了359旅的痛点,他们的前身确实是在南泥湾种过地,可真到了战场上,这可不是什么光彩的标签。

改造的第一步是练兵,第二步是找一场硬仗来证明自己。

机会很快来了,1948年辽沈战役打响,梁兴初率十纵加一个独立师,负责黑山、大虎山一线的阻击战。

这个任务有多难?对手可是国民党最精锐的廖耀湘兵团,手里有美式装备,战术灵活,战斗经验丰富。

而十纵的任务,就是死死顶住,不让廖耀湘逃出包围圈。



战斗打响后,十纵在黑山防线顶住了敌人一次次猛攻,硬是把这条关键的封锁线守住了。

廖耀湘数次调动部队突围,都被梁兴初的部队死死挡住。

这一仗之后,十纵彻底打出了名声,尤其是28师,再也不是当初那个被嫌弃的“独立第一师”。

有人说,梁兴初这次带出的不仅是一支能打仗的部队,更是帮359旅摘掉了“不会打仗”的帽子。

从被质疑到成为东北战场上的一把尖刀,这其中的改变,靠的不是天赋,而是实打实的训练和实战。



梁兴初的到来,就像一把锤子,狠狠砸开了359旅身上的桎梏,让他们真正回到了战场上。

而这一切,也让罗荣桓的那个决定显得尤为正确:“就让梁兴初去!”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