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上半年,梁兴初上任成都军区司令不久,突然接到邓华夫人的一封求助信。大致内容是邓华莫名失踪了,三个多月没消息,你梁司令不能不管他吧。
梁兴初最后管这事了吗?邓华遭遇了什么,为何不知所踪这么久?
回答这些,不得不先提及二人的历史交往。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邓华和梁兴初都隶属于红一方面军,都在红四军和红一军团任职过,甚至在同一团奋战过,却没有什么往来。
不过他们听过彼此的威名。
抗战初期,北方红军改编八路军,梁兴初在115师685团做营长,邓华则在115师685团做政训处主任、政委。他们共同参加过平型关战役。
之后,邓华到了晋察冀,梁兴初前往了山东。
解放战争爆发后,他们又在东北团结,再度并肩作战。
1946年2月的秀水河子战斗,山东1师师长的梁兴初和辽西军区司令的邓华共同参与了。
梁兴初没有参与首战四平,但是邓华参加了。二战四平,二人都率部参与了。第三、第四次四平战役,邓华都参与其中,梁兴初均不在。
在东北战场、在同一支野战军里面,他们率领各自的部队,肆意表现自己的指挥艺术。
四野入关后,他们又都参与了平津战役,邓华是44军军长,梁兴初是47军军长。但邓华是解放平津的主要指挥人员之一,负责指挥东集团。
在抗美援朝战争开始前,梁兴初跟邓华神交已久,但是邓华还从未指挥过梁兴初。
1950年10月,新任的13兵团司令邓华,带领梁兴初的38军入朝,他们是第一批入朝的志愿军。
邓华对梁兴初,可谓是知根知底的地步。如若不然,邓华不会在入朝第一次战役后作战会议上,帮着挨彭德怀狠批的梁兴初说话。
当时彭德怀越说越气,邓华不想闹出将帅不和、军心动摇的局面,便出言缓和:“38军这仗没打好,下一仗一定要打好、一定会打好。38军还是主力嘛,军威一定会重振的。”
事后,彭德怀告诉邓华,也是解释自己发这么大火的原因:“指挥员多用一份心血,战士就少一份鲜血啊。”
对于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的责骂,梁兴初没有丝毫愤恨和不满,他觉得骂得好、骂得对。
在开完志愿军司令部会议,回到38军召开的内部扩大会议上,梁兴初坦言:38军两次没有按时到达“志司”首长指定的位置。
除此之外,梁兴初还说起第一次战役中,在国内的毛主席,15天8次给38军下作战任务,有一天是三小时内两次发来电报:“注意使用38军。”
毛主席特别提醒,全局的关键就在于38军能否动作迅速,攻占新安州一带,隔断敌人的联系。这是第一要紧事,其余都是第二位。
彭德怀对梁兴初的严厉批评,其实也是为他减轻心理负担和组织上的处罚。
邓华出言缓和,正是防止彭德怀说得过火了,或是梁兴初领会不到彭德怀的良苦用心。
对梁兴初批评一顿后,彭德怀问邓华:“梁兴初到底行不行?”邓华没正面回答,只是历数了一遍梁兴初打出来的战功,并进行详细介绍。
彭德怀听后没有作声,态度明显是有所保留的。
因此,当38军立下大功的捷报传来时,邓华兴冲冲地拿着捷报电报闯进彭德怀办公室,大声说:“我说嘛,他们是主力,是很有战斗力的部队!”
彭德怀对部下从来是,有了功劳是你的,有了错误是他的,主动对上面去承担责任。
前面有些垮的38军,突然打下这样的大胜仗,彭德怀也是发自内心地高兴。他肯定邓华“梁兴初是员猛将,38军是支好部队”的说法。
彭德怀还掏出老花镜,亲自给38军写去嘉奖电报。电报中的最后一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万岁!三十八军万岁!”
电报交由邓华过目,邓华没有表态。彭德怀看出他是不好意思了,便让秘书去拍发,传遍全军。
38军“万岁军”、“万岁军”军长的外号由来,邓华虽然没有向梁兴初主动说起过——邓华也不会说,但梁兴初是门清的,有的是人告诉他。
邓华和梁兴初同是1954年回国的。邓华回国前,当过2年的志愿军代司令兼政委、志愿军司令兼政委。
而梁兴初在第二次战役后也逐渐加了担子,升任第20兵团代司令、西海岸防御指挥所副司令。
因此,不同之前的间接指挥,邓华也直接指挥过梁兴初好多次。两人的情谊是经过在异国他乡,抵御侵略者的战火锤炼的。
1966年5月的那场运动后,邓华的处境相当不乐观,甚至到后面,连续三个多月不见踪影的情况。
邓华的家人担心极了,生怕有什么不测,坚持生要见人、死要见尸。
邓华夫人带孩子们去找,先找到四川大学,又找上省委、省农机局等部门,都没有结果。
这时,走投无路的邓华夫人,想到新上任的成都军区司令梁兴初,自己的丈夫是他的老首长,兴许请他帮忙管用,便书信一封求助。
经过多方打听,梁兴初得知邓华的下落,造反派头目刘结挺应该知道,便亲自上门找他谈话:“邓华是老红军,是我的老首长、老领导,在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为人民立下赫赫战功,你一定要保证他的安全和生活!”
当时情况扑朔迷离,梁兴初只能做到这一步了,他想刘结挺交人,但是刘结挺会交吗?交了又怎么样,邓华出来后就平安无事吗?
1968年冬天,中央通知邓华参加八届十二中全会,开完会回成都就成“解放干部”,可以工作,也安全一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