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军史的读者,不可能没听说过“林罗刘”组合。解放战争中我队最具实力的一支野战军,就是以“林罗刘”为指挥核心的四野。不过更准确的说法,应当是东北野战军:因为1949年四野番号确立后,老政委罗荣桓便被留在天津养病了,没有继续随大军南下作战;而原东野参谋长刘亚楼,则改任第14兵团司令员,不久后又调到空军当一把手。
所以大半个中国还没有解放时,“林罗刘”中的政委和参谋长,就脱离原岗位了,这个经典组合就此不复存在。如此重要的人员调整,野战军自己当然定不了,是经过中央军委审议决定的。全国很多地区还没解放,毛主席为何在四野肩负重任之时,就早早拆掉了“林罗刘”的王牌组合呢?答案或许不是表面上那么简单。
先说说罗政委。罗荣桓是我军最优秀的政工干部,不光懂政治,其实也能自己带兵。全面抗战时期,罗荣桓以八路军115师政委的身份,长期担任山东军区司令员,实际上在山东军政一把抓,完全能够独当一面。只不过后来的东北野战军司令部中,林总全权负责军事指挥,不需要罗荣桓过多参与军事决策,而理顺干部、搞征兵和后勤工作,成了罗帅在这一时段的主业。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1945年毛主席点名让罗荣桓去东北时,一向对组织命令毫不打折的他,却破天荒地向毛主席“推辞”了。倒不是担心工作难干,而是罗荣桓此时已身患癌症,虽经过药物控制,但身体状况难以支撑大局,所以他实事求是地向主席反映情况,希望晚些时候再到任,或者暂时让其他同志顶一下。
毛主席自然很心疼罗荣桓,但权衡再三,还是没有同意这个请求,让他克服困难尽快到岗。原因在于东北的“真空期”转瞬即逝,日军投降后我们要跟国民党军比速度,快速布局东北,进而争取全国战场主动权。罗荣桓只得拖着病体坚持赴任,精心梳理东北解放军,最终在短短几年内培育出了百万雄师。
所以49年平津战役结束后的罗帅,身体需要治疗休养不假,却远没有前几年那么严重、那么迫切。此时让他留在天津调理身体,是毛主席亲批的。伟人这么做,除了照顾罗荣桓外,里面还有深层原因,一会再讲。
接着说刘亚楼参谋长。参谋长的职级,低于司令员和政委;但其实跟林、罗一样,若把刘参谋长单独拉出来,也具备独当一面的实力。天津战役就是明证,这么重要的战役林帅都没有亲自到前线,而是委托参谋长刘亚楼,统一指挥34万攻城大军作战,结果只用了29个钟头的时间,这座由国军名将陈长捷把守的坚城,就被我军彻底拿下了,刘亚楼的军事才能展现得淋漓尽致。
所以刘亚楼不只是出谋划策、辅佐野战军司令员的角色,他的实战能力要比多数同级别参谋长高出一筹。1949年平津战役后,全军进行军改,四野拥有了4个满编的兵团(甚至是超编),刘亚楼主动请缨担任第14兵团司令员,这同样是得到毛主席许可的,不是刘亚楼自己想去就能去。
那在这个档口,毛主席为什么一下子,就从野司拿掉了罗荣桓和刘亚楼两个关键人物呢?似乎不是很符合常理。
接下来,四野还要进军中南,作战任务依然很重。而开“天眼”来看的话,拿下两湖之后又得杀奔两广、解放海南岛。这些战役,高层不是不可预见的。一般来说主席不会临阵换将,非要换也不是不行,但往往是“穷则变、变则通”:现在明明“林罗刘”指挥得当,在东北和华北都打得非常漂亮,如此节点主动换将,毛主席的安排很耐人寻味。
有一个很关键的因素,毛主席考虑事情,很有前瞻性。东野1948年11月浩浩荡荡入关时,带了12个纵队共七十余万正规军,这个时候他们已经是解放军最庞大的战略集群。
而随着平津战役结束,不断向南进军,势必将补充大批解放战士或地方上新招募的兵员,突破百万兵力只是时间问题。这样一支空前强大的部队,主席认为必须尽快“去东北化”,才能更好地管理。什么意思呢?
林帅军事才能过人,但他用人有个特点,就是极其看重嫡系。关于这一点,毛主席在1937年便明确批评过。当时林总在抗大指出,八路军整编应当优先用红一方面军、红一军团出来的干部,也就是“双红一”将领。
毛主席得知后却很不高兴,批评他对二方面军、四方面军干部另眼看待,是不对的。毛主席历来强调承认山头、消灭山头,在调整部队干部结构时,很花心思。
虽然主席为此批评教育过林帅,但在东北时期,野司、各纵队的用人,还是体现着他原来的风格。比如用双红一的李天佑取代起义将领万毅,出任一纵司令员,就在内部引发过争议。
林帅用熟不用生,风格透着一股谨慎,短时间看也不是大问题;但在部队不断壮大后,却不是好现象。毛主席察觉到了这一点,他对四野寄予厚望,要求这支大军正规化,不能当“地方豪强”。所以伟人从司令部入手,有针对性地改造四野。主席深思熟虑后,特易新补充进两名高级干部,取代罗荣桓和刘亚楼之前的位置。
第一个是邓子恢。邓子恢功勋卓著,跟罗荣桓一样是经验丰富的政工高手,红军初期的闽西根据地建设,就凝聚着邓子恢的心血。罗荣桓虽然暂时离队休养,仍挂职四野第一政委,邓子恢只担任第二政委,但四野的政治工作,此后由邓子恢来主抓,他的能力和经验,完全能填补罗荣桓留下的空缺。
邓子恢虽然有中央红军背景,但他没有参加长征,抗战时也不是八路军115师的干部,而是新四军政治部主任;解放战争时期他主要在华东和华中任职,49年调入之前跟四野没有直接关系。显然,邓子恢很符合毛主席此时的换人标准,这个操作针对性非常强。
第二个是萧克。萧克在我军历史上地位很高,红军时担任过二方面军副总指挥、红六军团长。毛主席把他从华北军区点名调过来,接替刘亚楼留下的四野参谋长位置。这显然属于高配参谋长了,当林帅的助手毫无问题。
萧克的革命资历、军事经验都不在刘亚楼之下,有些层面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更重要的是,萧克也不算“双红一”,他是红二方面军和八路军120师的代表人物,非常符合主席的用人意图。而刘亚楼不当野战军参谋长后,在兵团里也没干几个月,就被毛主席调走去建设空军了。这位闻名遐迩的参谋长,彻底离开了四野部队。
经过这次调整,四野出现了全新的指挥组合,并且无缝衔接效率很高,在此后的解放战争进程中得到了印证。毛主席的操作,可谓“方寸有乾坤”,略施妙手就达成了四野人事改革的目的,有效推动军队建设发展。主席用人,真是大有学问。
本栏目由军事历史作家运营,专注于军情、军史、战史、国际关系研究,以专业视角为您还原全貌,带来精彩细节。作品覆盖图文、视频、音频领域,欢迎关注以获得更多精彩文史内容,也欢迎您点赞、评论支持,作者期待您宝贵的意见建议。本文全网同步,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