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开展乡村振兴工作,进一步发挥黄浦区的教育资源优势,加强脱贫地区学校课程建设、教学改革、教学研修,提升教育管理水平,2022年下半年,黄浦区教育局与普洱市教体局缔结新一轮友好合作协议,在已与普洱澜沧县开展“组团式”教育帮扶的基础上,进一步选取区域内中小学校与云南普洱景谷、孟连、江城、西盟四县学校结对,实现黄浦与普洱的教育结对帮扶“全覆盖”。至今,黄浦区已多次派出教师团队前往结对县开展支教帮扶。2024学年,来自大同初级中学、清华中学、复三小学、报童小学的4名支教教师继续奔赴孟连、景谷、江城、西盟四县,开展了为期一个学期的支教工作。支教过程中,黄浦教师以严谨扎实的教风、丰富的工作经验,充分发挥专业特长、积极奉献教育智慧,用满怀仁爱之心促进教育帮扶善举、用实际行动践行教育家精神,助力当地教育水平进一步提升,实现黄浦教育人的价值追求。

2007年,都国胜老师曾代表黄浦区教育局前往云南省普洱市孟连县红塔中学,开启过一段为期一年的支教之旅。阔别17年,再次踏上那片红土地,都老师的心中激情澎湃、感慨万千。早年在此的支教经历因为年代显得很遥远,却又因为鲜活仿佛近在眼前。此次支教,都老师既是想去看看那里的变化,也是希望能够再次为支教工作贡献出自己微薄的力量。

来到云南省普洱市孟连县第一中学后,都老师担任了初三数学备课组长的职务,他深入研究教材、研究学情,尽职尽责备好每一堂课,辅导好每一份作业。短短半年时间,他先后开设了新知示范课《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章节复习课《分式章节复习》、试卷讲评课《月考试卷质量分析》、综合运用课《相似三角形的综合运用》等14节公开课。他努力引导孟连一中的老师们打造高效课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助力老师们业务水平的提升。


都老师认真做好青年教师的带教工作,将自己多年积累的教学经验和资源无私分享,无论是教案的规范性,还是对课堂的把控性,都悉心指导。他鼓励青年教师上同课异构的公开课,帮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在他的带教下,他的徒弟在学校评优课中斩获第一名的佳绩。


何为支教?都老师认为输血不如自身造血才是支教的最终目的,故此率先垂范,与当地教师积极沟通,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优秀教师的责任与担当,努力推动教育教学的优质化根植于这片红土地。本次支教虽已结束,但都老师关心支持支教的脚步永不停歇,他将继续全力以赴,为新时代教育事业的发展添砖加瓦。

2024年9月,上海市清华中学的周斌老师踏上了云南普洱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民族中学的支教之路。作为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资深教师,周老师从当地学校的教学特色与学生发展需求出发,凭借深厚的专业功底和敬业精神,创造性地开展了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受到了景谷民族中学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

周老师在景谷民族中学工作期间勇挑重担,负责八年级4个班级、每周12节课的教学任务。他巧妙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案例分析、情景模拟、小组学习等多元化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法治观念,提高学生的政治成绩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周老师在政治教研组内也发挥了引领作用,不仅开设了教学示范课、专题讲座,还分享了上海市初中道德与法治开卷解题的宝贵经验。同时,他指导政治教研组长圆满完成了普洱市名师工作室汇报交流课,并在备课组进行了详细的解题方法和教学质量分析方法培训,有力推动了教研组和备课组的建设,促进民族中学青年政治教师的专业发展,获得政治教师们的高度认可。


在面对当地学生普通话水平有限和家庭教育重视程度不够的挑战时,周老师主动学习当地方言,提高沟通能力,牺牲休息时间为学生辅导作业,因材施教,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尽管环境艰苦,交通不便、水土不服,周老师仍以积极的心态和坚定的意志克服困难,全身心投入教学,为景谷民族中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山海为证 教泽绵长”,周老师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教育者的责任与担当,彰显了教育者的崇高精神。

去年9月,王维樑老师赴云南省普洱市江城县民族小学支教。在这所群山环绕的校园里,哈尼族银饰的脆响、彝族刺绣的斑斓、傣族童谣的韵律,与黄浦教师带来的教育理念交织成动人的和弦。

面对一二年级学生英语零基础、方言影响重、教材资源缺的多重挑战,这位美术专业出身的男教师展现出跨界智慧。他积极提升自身英语专业知识和教学方法,同时发挥美术专长,将绘画、手工巧妙融入英语课堂,学习水果单词时,让孩子们画水果并标注英文;还引入儿歌,让孩子们在欢快的旋律中轻松学英语,成效显著。


支教期间,云端教研成为沪滇教育对话的特别窗口,王老师架起两地教育教学的空中桥梁。江城县民族小学与复兴东路第三小学开展了四次线上教学研讨活动。语文教研低年级字词教学的多样方法和高年级批注教学的层层引导,让老师们收获满满;数学教研中小组竞赛激发学生热情,分层教学满足不同层次需求;英语教研的主题式、项目化学习,以及低年级教学的实用技巧,为王老师的课堂注入新活力。通过这一系列沪滇线上联合教研活动,不同地区的教育经验与理念相互交融、相互启发,让老师们极为受用,也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了丰富的思路与方法。


这位上海教师的身影还同时活跃在校园各个角落:参与学校管理工作,在家委会会议分享经验,参与学校活动策划与组织,检查食堂食品安全;参观象庄小学和宝藏中心小学时,看到他们在艰苦条件下坚守教育初心,探索特色办学,也让王老师深受感动。

支教归来后,王老师深有感悟:“这段支教经历,极大地提升了我的适应能力和教学水平,让我深度领略了多元民族文化的魅力。它是我人生的宝贵财富,激励着我在教育之路上坚定前行,用爱与知识照亮孩子们的成长之路。”

2024学年伊始,管思齐老师踏上了云南省普洱市西盟佤族自治县民族小学的支教之旅。在这片充满自然美景却又条件艰苦的土地上,管老师不仅肩负起教育教学的重任,还以副班主任的身份深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用爱心与智慧为边疆孩子们点亮了求知的明灯。

在西盟,管老师以"副班主任+语文教师"的双重身份扎根教学一线。面对一年级新生,他创新推出"小红花成长档案",将即时评价与实物奖励结合,自费购置的文具零食助力42个佤族娃娃的成长。更将沪上教育智慧融入边陲课堂:识字课变身"汉字寻宝",《小书包》化作劳动实践,语言运用融入生活剧场。


为打通教育"最后一公里",管老师的足迹遍布佤寨木楼。语言不通便请学生当"小翻译",山路崎岖依然坚持家访。在娜妥坝社区,他与家长共同探讨孩子的成长。于勐卡镇村寨,为留守儿童送去暖心的问候,家访记录本里,记载着孩子们的蜕变轨迹。

管老师不仅在日常教学中倾注心血,还积极推动创新育人教育理念的交流与分享。2024年11月,他为西盟县民族小学的全体教师带来了一场题为《依托项目化学习 提升课程领导力》的专题讲座。讲座中,他结合报童小学的实践经验,深入浅出地讲解了项目化学习的含义、设计步骤以及如何通过项目化学习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管老师的分享为边疆教育的创新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孩子们的成长与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背起行囊,步履坚定,管思齐老师的赴滇支教之行虽然已经结束,但他为边疆教育播下的希望种子正在悄然发芽。这场爱与被爱的双向奔赴,不仅让边疆的孩子们感受到了知识的温暖与力量,也让管老师在支教的过程中收获了成长与感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