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市区一景。记者沈浩摄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十五五”规划谋篇之年,也是省委“3815”战略发展目标“三年上台阶”的实现之年。普洱市聚焦高质量发展,提出着力做好民族团结进步、中老铁路沿线开发、茶马古道传承保护“三篇文章”,不断深化群众持续增收、产业转型升级、边疆社会治理“三个实践”,努力让发展的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得到充分释放,在新征程上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普洱实践新篇章。

  2024年 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一年来,全市上下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一体推进“三大经济”,全力守底线、稳支撑、增动能、上台阶,经济运行趋稳回升,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188.9亿元、增长3.1%,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3.9%、1.9%、3.2%,产业投资增长22%,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4.7%。

  用改革办法创新突破——2024年,普洱市坚持用改革思维谋划工作,用改革精神破解难题,用改革办法创新突破,部署9个关键领域277项重要改革任务,狠抓林业综合改革、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管理体制改革等重点改革事项,推动县(区)以推进乡村振兴为统领抓县域经济,乡镇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抓产业发展,村级以发展集体经济为牵引抓资源转化,村庄以提升人居环境为重点抓绿美建设,吹响了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辟中国式现代化普洱实践广阔前景的时代号角。

  用经济转型引领发展——普洱市全力以赴抓项目、帮企业、育产业,全力构建清洁能源、矿产和新材料、生物医药、林板家居和林浆纸、绿色食品5大产业集群,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坚定不移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省外产业招商到位资金103.3亿元、增长17%,净增“四上”企业128户;珈钠钠离子电池、天锂固态电池、晶赛光伏组件等一批“新三样”项目落地,产业投资、民间投资占比提升至50.8%、31.3%;引入乡村CEO发展“旅居+研学”的曼海模式在全省推广,全市接待游客5433万人次、旅游总花费630亿元,18.6万人入普旅居;普洱市与福建省南平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与武夷山市缔结友好城市,勐康口岸被国务院批准为药材进口边境口岸,进境粮食、水果指定监管场地正式获批;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52.8亿元,完成工业投资128.1亿元、增长78.9%,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工业投资增速排名全省第一,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位居全省第二,走好了“三年上台阶”承上启下的关键一步。

  2025年 打好经济转型升级攻坚战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左右,产业投资增长10%左右……普洱市提出2025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以“开局即决战、起步即冲刺”的状态,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和给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后代重要回信精神,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打好经济转型升级攻坚战,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奋力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为“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

  持之以恒推动产业聚集发展——

  推动绿色工业聚势发展。完善重大产业项目库,加快项目建设、入库纳统、投产达产,新增规上工业企业25户以上;推进程铁、丘田等38个光伏项目建设,实现并网100万千瓦以上、发电15亿千瓦时以上;完成50万亩原料林基地建设,力争云景林纸年产76万吨化学浆技改扩建项目开工、金通60万立方米单板项目建成投产;加快思茅生物医药产业园、云茯苓加工仓储产业园、安琪酵母水解糖等项目建设。

  推动特色农业提质增效。建设标准化机采茶园2万亩,加大新式茶饮和工业茶产品研发,启动景迈山茶品牌建设三年行动;设立产业发展基金,推进普洱咖啡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设等,综合产值突破100亿元;启动省级牛油果种业基地建设,新植牛油果1万亩以上;推进中药材GAP基地建设;因地制宜发展肉牛、湖羊、甜龙竹等特色产业,稳步提升烟叶、甘蔗、橡胶、坚果、蔬菜等质效。

  推动园区建设优化提升。推动江城边境贸易加工、澜沧绿色食品、墨江冷链物流省级特色产业园区建设;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成宁洱片区污水处理厂,动态清理低效企业、闲置厂房,加快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处置。

  持之以恒扩大投资提振消费——

  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力争建成碧溪至双龙、孟连至勐海普洱段高速公路,加快南涧至云县高速公路普洱段和国道G219线普洱境内段改扩建项目,积极推进双江至澜沧国家高速公路前期工作,新改建农村公路700公里以上;建设高标准农田8万亩;新开工龙潭箐水库、南垒河河道治理等21件水利项目,争取黄草坝大型水库开工;实施41个易地搬迁后续扶持等以工代赈项目。

  精准促进消费增长。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扩大健康、养老、托幼、家政、数字等服务消费;着力建设品质住宅、健康养老住宅,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建设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培育绿色、智能、文旅、体育等消费新热点;实施零售业创新提升工程,推进省级县域商业体系建设项目,改造提升一批农贸市场,积极推动步行街、夜市场建设。

  持之以恒擦亮高质量发展生态底色——

  深化环境污染防治。持续改善中心城区和9个县城空气质量;强化思茅河、威远江、联珠河流域污染防治和综合治理,加快景东、澜沧、西盟等饮用水水源保护项目建设;持续推进“无废城市”建设。

  强化生态保护修复。实施20万亩迹地更新造林,完成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全面统筹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水土保持率在81%以上。

  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加快以茶叶、咖啡为重点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省级试点;积极创建零碳园区;完成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评估;持续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区和“两山”基地创建。

  云报全媒体记者沈浩胡梅君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