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礼隆,邵阳市第十三中学数学教师。出生于教师之家的他,很早就对教育事业充满了向往。他从踏上三尺讲台的那天起,就一直尽心尽力地为做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而努力工作。
用真心真情开启学生心灵之窗
当他搭车一个多小时来到新宁县回龙寺镇芙蓉学校,真正进入农村学校时,眼前的这一切,多少还是带给了他一点落差感。远离了繁华的城市来到僻静的乡村,他预感到了接下来的乡村工作将会很艰辛。但既来之则安之,他调整好状态,整理好情绪,毅然把这里当成自己的第二故乡,把这里的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决心全身心投入农村学校的教育事业当中。
刘某杰是班上比较淘气的学生,他单独找他谈话,了解到他是一个留守儿童,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常年缺失父母的关爱。他心里一酸,知道他是因为缺乏爱,所以经常会有一些古怪的行为,只是为了引起别人的关注。作为老师,是朋友也是家长,他每天都会安排时间陪他学习、谈心,久而久之,孩子慢慢感受到老师的良苦用心,更被老师这一份看似较浅实则很深的爱感动。通过生活上关心呵护他,学习上鼓励表扬他,他渐渐地不再有那些古怪的行为,常常主动帮助同学们打扫卫生,和同学们成为了好朋友,成绩也慢慢好起来。在他的努力下,他所带的班级,班风正、学风浓、成绩优,班级的各项工作在学校考核中经常名列前茅。
在他的教学生涯中,他始终严格要求自己,勤勤恳恳、兢兢业业,赢得了学生的喜爱,家长的信任,同事的认可。他所任教的班级多次被评为校级“优秀班集体”“先进班级体”,个人多次被评为乡镇级“优秀班主任”,荣获多次“优秀教师”“最美教师”称号,2021年任教班级的成绩在全校名列前茅。他所撰写的论文获省级、市级奖,带领学生多次荣获国家级、省级、市级奖。
用梦想之笔绘画成长蓝图
他的父亲是一位优秀的教师,年幼时父亲教导学生的画面深深烙印在他的记忆中,在父亲的影响下,他一直想扎根教育事业。2024年暑假,他一听说全校有两个支教老师的名额,就立马向领导递交了申请书。在新宁县回龙寺镇芙蓉学校一年的支教工作,虽然很短暂、很忙碌,但很充实。期间诸多的不易与艰辛他想只有自己亲身经历了才懂得,比如:路途遥远、生活不便、孩子又小、但他依然风雨无阻,坚持着自己对支教工作的那份执着。跟学生一年的磨合让他真正感受到了孩子们的变化,无论是个人礼仪、行为习惯、学习态度都有着质的改变。从学生最先的胆怯、不自信、不注意卫生、拖欠作业、回答问题不积极……到后来的积极回答、开朗活泼、讲卫生、懂礼貌。对待孩子们的学习,他也丝毫不松懈,课上他会采用有趣的小游戏进行巩固练习,提高孩子们的积极性;课后,他认真钻研教材,用心备好每一堂课。有些学具农村没有卖,他会连夜亲手制作出来。放学后,有时孩子的爷爷奶奶没能及时来接,他就自己开车将学生送回家,面对弯曲的道路,他没有一丝害怕,只有安全护送孩子的那一份坚定。通过一年的努力,整个班级的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最后,他代表邵阳市在新宁县支教教师上初中数学示范课,获得在场老师及领导们的一致好评,被评为镇优秀示范课。回忆自己的支教生活,尽管看起来有些平淡,但是让他受益匪浅,帮他完成了儿时的一个愿望,更使他对支教工作产生了一种深深的敬意。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在平凡的三尺讲台上,汪礼隆老师以春蚕的精神、蜡烛的品格,尽自己的一份力量与责任。点一盏心灯,照亮无数学子的前程;洒满腔热情,孕育满园桃李的芬芳。这是汪礼隆老师的理想和信念,是他从教多年以来的真实写照,也是一位普通教师无悔的选择和毕生的追求。(图片由汪礼隆提供)
来源:中国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