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月15日,在规模空前的淮海战役刚刚结束之际,军委发出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及部队番号的指示,将西北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华东野战军、东北野战军分别改称为第一野战军、第二野战军、第三野战军、第四野战军。
其实,众所周知,在解放战争中,除了这四大野战部队外,还有一支实力强大的野战部队,即我们熟悉的,由聂帅率领华北野战军。这支野战军下属3个兵团,总兵力超过32万,在数量上是第一野战军的2倍有余,与著名的刘邓大军“第二野战军”相差无几。那么,这支部队为什么没有改编为第五野战军呢?
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回顾华北野战军的历史背景。
事情得从抗日战争说起。抗战爆发后,红军主力部队改编成八路军115师、120师、129师分别奔赴前线。其中,115师在打完平型关大捷后,主力南下晋东南,副师长聂帅率领师独立团等部及地方工作团部分人员共约3000人,在山西省五台山地区创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后成立晋察冀军区,领导与指挥河北省大部和山西、察哈尔、热河、辽宁省边界地区所属人民武装。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
1945年抗战胜利后,各大军区开始组建野战军建制,成立了华中、山东、晋冀鲁豫、晋绥、晋北、晋察冀六大野战军。其中,晋察冀军区下属第一野战军和第二野战军。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帅担任第一野战军司令员,副司令员萧克担任第二野战军司令员。
不久,由于国共两党双方代表正式签订停战协定,晋察冀军区撤销了野战军建制。晋察冀第一野战军番号取消,第二野战军领导机关与冀察热辽军区合并为冀热辽军区。
1946年9月,由于形势发展的需要,晋察冀军区再次组建野战军建制,萧克任司令员,罗瑞卿任政委。下属1、2、3、4纵队,司令员依次为杨得志、郭天民、杨成武、陈正湘。
晋察冀军区野战军
1948年5月20日,为适应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需要,晋察冀军区与晋冀鲁豫军区合并组成华北军区,聂荣臻任司令员。晋察冀野战军改编为华北军区野战部队。
1948年11月1日,为适应解放战争形势发展的需要,加强集中统一领导,进一步扩大作战规模,军委组建四大野战军,即西北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华东野战军、东北野战军。
华北军区野战部队并未改变称号。只是我们习惯性地将这支部队称为华北野战军。
为什么华北军区野战部队没有改编成华北野战军和第五野战军呢?原因有很多,但很重要的一点,是它在解放战争初期的战绩,与其余野战部队相比,乏善可陈, 不够抢眼。
说起来,在抗日战争时期,聂帅领导的晋察冀军区,表现相当优秀。
华北是日军重点沦陷区,我军在此建立根据地,遭到日军残酷扫荡。聂帅到了华北地区后,仅以3000人马起步,在艰难环境中不仅站稳脚跟,还建立起面积广阔、人口众多的模范根据地。
然而,进入解放战争时期,华北军区表现欠佳。
华北军区野战部队
绥远战役中,晋察冀、晋绥两大军区联手进攻,却被傅作义以少量兵力抵御。大同集宁战役,我军兵力占优,却中了傅作义围魏救赵之计,付出惨重代价后,被迫撤出大同和集宁。不久,傅作义进攻张家口,他诡计多端,吸引我军主力,迂回奇袭张北,最终张家口落入其手。
华北军区在傅作义手中接连失利,导致部分战士出现“恐傅症”,不愿与傅作义部队交手。后来,虽然晋察冀野战军虽然在清风店、石家庄等战役中击败傅作义,但并没有改变在军事上被压制的局面。这种局面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后来的改编结果。因此华北军区野战部队最终未能成为与四大野战军齐名的第五野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