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链接看上篇:
猛火烹热油,气势必须得先上来。
晋冀察野战军也确实不含糊。
1948年3月,在杨得志、罗瑞卿指挥下,野战军分成左右两翼,向察南绥东杀去。这一招攻敌必救,傅作义不得不把兵力向北、向西调过去。但因摸不清杨得志的真实动机,只能被动应招,处处慢一步,傅系暂四军差点在天镇被围住吃掉,傅作义获知此息,为免第二次出现鲁英麟自杀式事件,急令暂四军放弃天镇逃跑。
杨得志原拟在绥远集中兵力包围三十五军,再狠狠打这个王牌军一次,甚至想全歼之,但因傅作义反应快,没有把三十五军分割出来。
为时20天的察南绥东战役,晋察冀野战军以飘忽不定、时东时西、变幻莫测的战术,把傅作义打得焦头烂额,连失数城,损兵1.8万余人,晋察冀野战军仅伤亡3500余人,敌我战损比之高极其罕见。
察南绥东战役打这么好,学问在哪呢?出其不意,以机动对机动,以奔袭对奔袭,倒把傅长官打不会了。
人最怕的不是陌生的对手,而是和自己高度近似的对手。七十年代末我军在这方面吃了一次铭心刻骨的亏,此后再进行外援,打定主意只给装备不教战术,这世上最难防、最可怕的是思想层面的回旋镖。
1948年4月,傅长官更应考虑的是怎么防范晋察冀野战军掏他的老窝,1946年绥包战役没掏动,那是共军指挥员不行,各种条件不成熟,现在来势汹汹,套路突然变得又狠又快,必须把主要精力往北、往西转移。
冀中军区在天津西南方向,虽说很近,但不是主要方向。傅作义为什么在这种时候想出这种鬼招数偷袭冀中军区,有没有奏效呢?
三、杨得志专破邪招
网上有篇文章,把鄂友三骑12旅袭击黑马张庄(冀中军区司令部驻扎地)这场战斗,描写的非常详细,又是毁了冀中军区给毛主席准备的精致卧房,又是缴获多少万斤粮食,又是砸了冀中军区司令员孙毅吃饭用的锅云云。
细节十分翔实,令人无可置疑。
由于笔者目前尚未查到此战详细资料,对该文不予置评。但文章结论不甚令人信服。据其言,冀中穿心战后,晋察冀野战部队在外线立足不稳,后方机关又遭到严重破坏,故而立即退兵。
好像是这场所谓的冀中穿心战,达成了围魏救赵的效果。
稍微思考一下,就能发现这样的结论实在是用心良苦,给国军招魂有点太着急了。
偷袭冀中时间是4月11日至16日,而察南绥东战役于4月10日就基本结束了。晋察冀野战军打出这样高的战损比,把傅作义后方交通线杀得千疮百孔,傅长官抗战期间用命换来的暂四军番号差点被杨得志抹掉……
试问,是谁更心慌,谁后方更不稳呢?
晋察冀军区机关在易县狼牙山一带,而非冀中军区平原区,纵使冀中军区被傅作义全部占领,也不影响野战军回家休整。
从战斗效果看,如该文所说,鄂友三骑兵12旅加上其他辅助兵员共1200余人,偷袭数日战果仅为数百人,俘132人。这样微乎其微的战果,竟能调动十万野战军回防老家?未免太侮辱世人的智商。
我们承认这场偷袭战斗的存在,更承认傅军偷袭战术确实耍得很溜。1946年5月九十四军也曾进攻过冀中军区,但付出一定伤亡后毫无进展被迫撤军。对比中央军好队友,傅军确实打得好。
但这场规模极小的战斗,对大局来说实属疥癣之疾,无异花蚊子咬了大象腿,大象但凡哼一声都是对自己最大的侮辱。
此前偷袭战术屡屡成功,但在冀中失灵后,晋察冀部队在杨得志指挥下一扫前耻,对傅作义的战法不再那么害怕。
主要原因在于,杨得志履任野战军司令员之后,打法上变化非常大,善于研究自己研究敌人,善于制定符合我军实力定位的战法战术,善于因地制宜灵活制定策略……
说多了玄乎,我们只看一个例子,看看老杨哥是怎么化腐朽为神奇的。
晋察冀军区早前有过两支野战军,杨得志这次进攻察南绥东,也把野战军分为左右两翼。之前野战军为什么打不过傅作义呢?盖其虽为两个野战军,不是战役战术意义上的,而是以地域为基本依托的。
作战时两个野战军各吃各军区的粮,各打本区域的仗,没有什么机动配合,从本质上讲只是军区部队的加强版,而不是脱胎换骨、不受地域羁绊的真正野战军。
杨得志设置左右两翼兵团,根本目的是为调动敌军,敌集中于左则攻其右,集中于右则攻其左,左右两翼随时保持联系,达到迷惑敌人战役判断目的之后,可随时会合,集中优势兵力打掉敌之一部。暂四军被围于天镇就是这种战役设计的战果之一。
虽说一捉暂四军于天镇而不成,再围三十五军于绥东又不成,但其战术变换之高明,部队行动之机动灵活,远远超出傅作义预期,傅长官不得不时时提防杨得志再打他哪里,时时提防杨得志盯着他的心头肉三十五军。
傅作义之前所谓的以集中对集中,是揣准了晋察冀主帅用兵不灵活,敢于在机动中集中主力。但涞水和察南绥东战役之后,傅作义的所谓集中,改为守点式集中,即把主力老老实实地集中于平津绥张保等要点城市。
大军居重于中,而以轻兵袭扰于外。安全倒是安全了,但少量兵力袭扰,虽说仍能时不时让我军头疼一下,因后续力量有限,效果局限于战术层面,对战役大局再无影响。以至于偷袭西柏坡,终成一场真戏假做的虚话。
华北战局改变,战略战役战术三个层面,都有傅作义的克星,战略上是朱老总,战役上是杨得志,战术上是郑维山。笔者学习这一时期的史料,发现一个怪问题。
大同集宁和张家口战役时,杨得志也率领主力部队作战,但那时为何表现平平,没有丝毫建树,而到1947年春担任野战军司令员后,突然大放异彩,扭转战局了呢?
这个问题,留给大家讨论,也是笔者下一篇文章要讨论的重点。
本文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