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故事鲜为人知,笔者一向只关注杨得志老将军打大胜仗的历史,近日无意中看到一段从未注意过的故事,读来非常有意思,杨得志光环背后,原来还有那样的隐秘,说是苦衷也罢,说是装糊涂也罢,总之,绝非史料记载的那么简单。
一、杨得志突然上书
此事发生在1948年春,具体说是3月上旬。
杨得志正指挥晋察冀野战军深入傅作义之后方,在察哈尔南部、绥远东部作战,本来进兵顺顺利利的,杨得志突然向中央发电,大致意思说:
在作战上,我尚未解决的一个问题,即我集中敌亦集中,敌以三十个团左右的兵力堆在一起,我割他不开,咬他不烂,总是不好下手。在此情况下,往是不是打不成就是打不好。
此时如果只看这段史料,极容易忽略其中蕴含的极大信息量。
为什么这么说呢,察南绥东战役到底是怎么回事?杨得志究竟有没有遇到难以克服的问题?
先回答第二个问号,并没有。不仅没有,杨得志打得其实成竹在胸,很清楚该知道怎么打。
那么为什么揣着明白装糊涂呢?
这一切都要从杨得志所任职务说起。
众所周知,杨得志是全军唯一一位以纵队司令员身份直接晋升大战略区野战军司令员位置的。当然我们无须过分吹捧,晋察冀野战军规模远不足以和华野、东野、中野相提并论。杨得志所任之野战军司令员,约比其他战区兵团司令略高一些,指挥的部队比后来的建制化兵团略多一些,而与林总、粟司令和刘司令远不是一个重量级的。
说他不如华野东野中野,核心区别是上面还有晋察冀军区这一级领导,聂帅对军区野战军仍有直接指挥之权力,实际也指挥过很多战斗,而不像华东军区和华野实际分开彼此职能划分清晰。
这个职务给杨得志带来极大压力。
其一,晋察冀军区改编野战军并不是太情愿。1948年5月改成三个兵团,第二次取消野战军指挥机构,这是世所共知的。
其二,勉强弄出这样一个机构,是为了解决问题,如果解决不了,压力和议论就会反噬,谁上去谁就会成为出头先烂的椽子。何况杨得志是晋察冀的外来户。人家杨成武王平郑维山等等在这里艰苦奋战了十几年,这个人情理道的,谁能不懂呢。
其三,解决什么问题?反制傅作义。傅系兵马太让人头疼,原来的主帅制不住,难题抛给杨得志,你有没有立竿见影的办法?
不过好在有朱老总亲自下场背书,必须建立专门的野战军机构,集中指挥,与各军分区彻底切割,你杨得志放心指挥好了,你不会我还可以直接指点。
杨得志上任后确实拿出了过硬的战绩。
1947年6月,连续在青沧、保北战役歼敌,起初还是以团为单位连续干掉国军有力量。当年10月,又在清风店战役中歼灭国军第三军主力1.3万余人,生擒军长罗历戎,创下晋察冀部队歼敌新纪录。尤其是成建制歼灭师以上部队,极大振奋了晋冀察的士气。
紧接着11月拿下石门,又创造晋冀察部队攻克大城市范例。
1948年1月,晋察冀野战军发起涞水战役,在庄疃大战中歼灭傅作义王牌军三十五军的军部和新32师大部,消灭7000余人,新32师师长李铭鼎阵亡,军长鲁英麟自杀。
二、察南绥东早已成竹在胸
如果说杨得志上任后打得一般般,只是小胜没有大胜,那倒也罢了,问题是把晋察冀的苦主三十五军都收拾了,傅作义多年的心头肉新32师差点被全歼。
这说明了三个问题:
第一,晋察冀部队本来不差,完全具备和傅作义掰腕子的能力。
第二,重组野战军由杨得志指挥,说明杨得志这个人用对了,达到了雄狮领着一群狮子的完美效果。徐帅在晋南是达成雄狮领着一群羊把狼吃了的效果(说远了……)。
第三,晋察冀的问题出在将帅群体,指挥层面问题太大了。
新32师在涞水战役中放话,只打三纵8旅(郑维山的部队),也是这些问题的例证之一。晋察冀有好部队,傅作义部队人家门儿清,只是我们没用好。
晋察冀部队扭转劣势越打越猛,有三大直接功臣,战略层面是朱老总,定海神针。战役层面是杨得志,指挥水平极高,善于发挥各部队的特点,尤其是发挥将领们的优势,比如之前基本没有什么展示机会的陈正湘,清风店战役生擒罗历戎,陈正湘在北面牵制敌军,功劳至少占四成。战术层面则是郑维山。
朱老总那是得端出来供着的大神,当年徐海东大将打不好,朱老总劈头盖脸训到直接回延安学习。郑维山在战术层面,位置不高,也没抢别人功劳,所以打得好坏不会有谁计较。杨得志呢?不高不低,正处在聚光圈的中心。
这些事明面上不会有人说,但经不起琢磨,总会有聪明人回过味。杨得志打得越好,晋察冀的老人儿们脸上就越挂不住。
从这个角度去观察杨得志在察南绥东战役前的电报,就不难发现其中深意。
打着打着不会打了,傅作义采取以主力对主力、以集中对集中的战法,我们分割不了,围歼不了,不知道怎么办了,请中央示下。
真实情况是这样吗?
不是。
察南绥东战役,本身就是杨得志提出的创造性的作战方案。
1948年1月,军委对晋察冀野战军提出新的任务,要求他们围攻保定,并以此为中心进行打援。而后向冀东运动。
目的有二,一是趁保定绥署孙连仲指挥稀松多吃国军有生力量,二是配合东北野战军冬季攻势。
杨得志按照中央的意图,提出了不一样的方案。
打保定不好打,因傅作义在保定、涞水、涿县三角地区集中了4个军的强大兵力,围点打援弄不好会弄巧成拙,不如虚幌一枪,做出围攻保定的架势,然后转兵插向傅作义后方,在察哈尔南部和平绥线东段作战。即所谓的察南绥东作战。
打平绥线东段是什么概念呢?
傅作义虽然进驻张家口担任张垣绥署主任,但绥远才是他的根本之地。切断平绥线,无异于切断他的颈部大动脉,此是必救之地。傅作义部队一旦向西调,那么冀东方向不用打,自然而然压力就小许多,甚至热河十三军也有可能被迫回防平津。
从战役全局看,配合东北作战就自然而然地达到了。
军委二话没说,同意。
杨得志有这样高妙的作战筹划,他能不预判到傅作义会集中重兵吗,能不提前筹划该怎么对付傅作义的“以主力对主力”“以机动对机动”打法吗?
三、精妙互动
我们先看看中央是怎么回电的。
1948年3月14日,伟人亲自起草电文指示杨罗杨耿,说:“10日14时电悉(就是杨得志发出的说打不成打不好的电报),你们只有在宽大机动中大量歼灭敌人,迫使敌人分散配备,才能克服你们遇到的敌人大量集中不利我军歼击的困难问题。”
余下电文主要说的是如何宽大机动的办法,以及机动的范围,比如北宁线、平绥线、平张线等等。就不具体引用了。
对比前后战役部署,其实杨得志早就明白该怎么打,也早就做出了部署。
查华北军区文献,1948年2月28日,也就是发电装糊涂之前10天,杨得志已命令野战军分为左右两翼兵团,一、六纵为左翼,由一纵司令员唐延杰、政委王平统一指挥,二、三、四纵为右翼,由野司指挥,分两面杀向绥东和察南。
2月28日的作战命令中,已明确传达出左右两翼互为犄角、引敌分散的意图,只不过没有体现到具体文字上。
这道作战命令同步报晋察冀军区并军委,老人家自然是看得到的。
我们无法知道,当老人家看到3月10日杨得志在电报里装糊涂说打不成打不好时,脸上是什么表情,但大概应当会心一笑吧。
你该部署的都部署了,已经做好准备大范围机动,甚至还有两翼配合的极佳设计——要知道杨得志手上只有5个纵队的兵力,这颇有1946年苏中战役粟裕的影子。
还来请教我,当我看不出你有什么小心思?
上推功于中央,下消同僚之羡慕甚至眼红。
伟人的回电也很艺术,杨得志没有点破这层意思,只是就事论事,那回电也是看破不说破,只讲仗怎么打,只教方法,只说事,至于人情世故,一字不提。
这就是情商绝高之人的来往过招,互相给台阶互相留余地互相救场,总结起来就是两个字:舒服。
察南绥东战役是一场苦仗,杨得志把主要精力用在东奔西走,同时还把晋绥军区、绥蒙军区乃至晋中徐向前部队都调动了一些,杨得志虽然扮演了跨大区用兵的高级指挥员的角色,但因为顶着伟人亲自教导和命令的名义,谁也说不出什么。
这是中央的方略嘛,并不是我杨得志有多厉害。
但实际就是很厉害,之前区区一个纵队司令员,现在是指挥三个军区(或二级军区)的指挥员,境界格局和控局能力都非一般。
察南绥东战役战果不是特别大,打了二十多天歼灭1.8万国军,其中还有大量地方守备部队,比之前清风店、涞水和石门战役自然不如。
意义在于,晋察冀部队真正跨越了心理障碍,自张家口失陷后,成功克服了对傅作义部队的忌惮,敢于到傅作义的大后方、敢于到无根据地依托、无粮弹补充且地理环境相对恶劣的地域,进行宽大机动作战,极大提振了部队士气。
晋察冀部队最终完成了精神意志层面的爬坡过坎。
杨得志这次装糊涂,大概还有另一重意图,及时谦退。
晋察冀野战军的编设,其实还有许多阻力,也有一些是惯性。野战军编设过程中充满了各种小心思。晋察冀野战军起初设立的时候,只有二、三、四纵,兵力还不到晋察冀总兵力的一半。
1947年12月,杨得志指挥野战军连连取得胜利,打出效果了,这才进一步增加野战军实力,新编一、六、七纵,但这三个纵队还要扣出一、七纵,分别作为北岳军区和冀中军区的地方纵队。
这个概念也是没谁了。既然是纵队,那就是野战军了,对比人家徐帅在晋南练兵,太岳军区地方部队刚刚编练成型就马上列入野战纵队,越早和军区脱钩越好。倒不是说立即切割利益,主要是赋予野战部队更多机动性,减少守家守摊的牵绊。地方纵队,归根到底还是不会不愿的思想。
这种问题,和杨得志出任野战军司令员吸引聚焦一样,都是明面上说不得但经不住琢磨的事。
察南绥北战役打得辛苦而琐碎,进一步宣进晋察冀野战军充分掌握了战略主动权,我要打哪里我说了算,野战灭其精锐,攻城能克石门,机动让你摸不着头脑,傅作义的以主力对主力、以机动对机动战略基本宣告破产。
不过玄妙的是,察南绥北战役之后,杨得志将军的职务不进反退。
1948年5月,晋察冀军区和晋冀鲁豫军区合并,晋察冀野战军又一次撤销番号,撤销番号,撤销……
华北军区编设三个野战兵团,基本上由军委就近直接指挥,徐帅带出来的部队自成一体,是为一兵团,杨成武作为晋察冀多年首将也指挥一个兵团,是为三兵团。杨得志是二兵团司令员,这个序列很有意思。
设若杨得志没有及时谦退,察南绥东战役之后继续高调大打,有没有可能继续提高晋察冀野战军的地位呢?有没有可能形成华北野战军,需要推出一位粟裕式的军事指挥员与聂老总打配合呢?如果要推这样一位指挥员,会带来多大的人事牵扯?毕竟老杨哥是外来户啊。
历史没有假设,时人也不能逆睹。但这不妨碍聪明人提前在脑子里预演。
提前预知矛盾、避开矛盾甚至化解矛盾,这种能力很稀有,也很宝贵,是能把漫长人生安排得顺顺利利的最重要能力。
笔者以为,杨得志将军具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