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脚踏着祖国的大地,背负着民族的希望,我们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2024年4月4日,由迟旭、倪祖铭执导,唐国强、刘劲等主演的革命历史剧《我们的队伍向太阳》在央视八套首播。
这部电视剧以军魂所系的军歌为剧名和主旋律,以解放战争年代晋察冀地区的革命形势发展为背景,浓墨重彩地展现了著名的杨罗耿兵团的英勇事迹。
《我们的队伍向太阳》剧照
在解放战争中,“杨罗耿兵团”因为多次被毛主席提及而名扬天下。它的前身,是晋察冀野战军。
1947年6月,重新组建晋察冀野战军指挥机构,杨得志任司令员,罗瑞卿任第一政治委员,杨成武任第二政治委员,耿飚为参谋长,辖第2、第3、第4纵队和炮兵旅。
1948年,解放战争的局势陷入胶着。为了打破国民党军队对华北解放区的重重封锁,晋察冀野战军的主力部队改编为华北军区第二兵团,杨得志任司令员,罗瑞卿任政治委员,耿飚任参谋长。
晋察冀野战军
三位将领各具风采:杨得志作战勇猛果敢,冲锋陷阵时总是身先士卒;罗瑞卿沉稳睿智,善于在复杂局势中冷静分析;耿飚则谋略过人,战术指挥精准独到。他们的合作,宛如天作之合,为这支新生的兵团注入了强大的战斗力。
然而,兵团的诞生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彼时的华北战场,敌我力量悬殊。国民党军队装备精良,物资充足,而解放军则面临着物资匮乏、兵力不足的困境。但正是在这样的逆境中,杨罗耿兵团以顽强的意志和灵活的战术,逐渐成长为华北战场上的一把利刃,令敌人闻风丧胆。
杨罗耿兵团
杨罗耿兵团的战斗历程,是一部用热血与生命书写的壮丽史诗。从清风店的激烈交锋,到石家庄的艰难攻坚,再到平津战役的决胜千里,他们的足迹遍布华北大地,每一场战役都惊心动魄,成为后世传颂的经典战例。
清风店战役,是一场以少胜多的经典之战。1947年10月,清风店地区硝烟弥漫。国民党军罗历戎部凭借精良装备,企图在此阻击解放军。面对强敌,杨得志冷静分析战场形势,果断决定采取迂回包抄战术。他命令部队迅速穿插至敌军侧翼,切断其退路。战斗打响后,兵团官兵如猛虎下山,奋勇冲杀。经过数日激战,国民党军一个整编师被全歼,罗历戎本人也被俘虏。这场战役的胜利,不仅打击了国民党军的嚣张气焰,更极大地鼓舞了华北解放军的士气。
石家庄战役,堪称攻坚克难的典范。石家庄,华北重要的交通枢纽,国民党军在此布下重兵,城防工事坚固,号称“固若金汤”。1947年11月,杨罗耿兵团奉命攻打石家庄。这是一场硬仗,但兵团上下毫无畏惧。战斗开始后,杨得志指挥部队采取多点突破战术,耿飚则精心策划了炮兵火力支援方案。罗瑞卿深入前线,鼓舞士气。战士们冒着枪林弹雨,用血肉之躯为后续部队开辟道路。经过六天六夜的激战,石家庄终于被攻克。这是解放军首次攻克的国民党军重兵防守的大城市,标志着解放军的攻坚能力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平津战役,是决胜华北的关键一役。1948年底,平津战役打响。杨罗耿兵团的任务是切断国民党军的退路,配合东北野战军完成对北平、天津的包围。这是一场规模空前的决战,兵团官兵深知责任重大。在寒冷的冬日里,战士们顶着风雪,日夜兼程。他们以惊人的毅力完成了对敌军的包围,切断了其南逃的路线。最终,北平和平解放,天津也被迅速攻克。华北全境基本解放,杨罗耿兵团在这场战役中再次展现了其强大的战斗力和高度的纪律性。
杨罗耿兵团在解放战争中的表现,不仅为华北的解放作出了巨大贡献,也为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重要基础。他们的成功经验,尤其是城市攻坚战和大兵团作战的经验,为后续的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新中国成立后,杨得志、罗瑞卿、耿飚三位将领继续为国家的国防和建设事业贡献力量。
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授衔,三位将领均被授予高级军衔,以表彰他们的卓越贡献。杨得志被授予上将军衔,罗瑞卿被授予大将军衔,耿飚则因转入外交战线而未参与授衔,但他在军事和外交领域取得了同样令人瞩目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