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记者 汪瑞华
这两年,自打返乡回来后,安徽省广德市祠山街道居民吴露多了一重身份:社区专职网格员。
虽然自己身份变了,吴露却说解决社区居民难题更顺手了。这是如何做到的?答案就藏在祠山街道清溪社区探索实施的“党建+微网格”模式里。
祠山街道清溪社区属于典型的城乡结合部,有别于其他社区,辖区范围内不仅有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还有大专院校,故而流动人口居多,租房陪读的家长也多。
为联动多元共治、凝聚治理合力,社区党委将社区划分成14个网格,其中农村网格3个、城市网格11个,每个网格都配有1名网格长和1名专职网格员,吴露就是专职网格员之一。
在返乡之前,吴露一直在外地上班,干过销售、做过策划,还在教培中心当过老师,丰富的工作阅历,为她从事专职网格员提供了经验。
吴露所负责的清溪社区第七网格,属于物管网格,包含16栋楼44个单元,共有547户1200多人,另外还有64家门面商铺,因为学校多,这就给网格管理带来了不小的难度。
到底难在哪?吴露告诉记者,“租住户就占到一半以上,三年一轮是常态,频次高的一年一换,每更换一次,住户信息采集就要更新一回。”
日常工作中,吴露大部分时间都是网格里,她告诉记者,“基本一周四天在网格,一天的办公室,下网格的时候,一走就是五六个小时,微信步数少说也有两万步。”
专职网格员吴露(右)上门走访老年住户。受访者供图
小区是基层自治的“末梢”,网格是服务群众的“前哨”。
如何才能拉近和群众之间的距离,吴露总结道,“就是要抱着不放弃的态度,勤走动、勤上门,多交流、多沟通。”说及网格员的心得,吴露侃侃而谈,说到底就是不停地走,不停地转。目前80%以上网格住户,吴露都能做到心中有数。
考虑到网格陪读的老人较多,社区还专门印制了网格联系卡,上面除了网格员姓名、联系方式之外,还有网格实施范围和微信二维码。老人们无需跑腿,只要电话告知吴露,就能事事有回音。
“发现苗头,及时消除;发现矛盾,及时化解,努力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街道、矛盾不上交’。”吴露如是说。
“网格员看起来‘小’,却是基层治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清溪社区党委副书记王立军说,网格员专职化,有利于厘清职责边界,将原先粗放的责任界定进一步明确和细化,做到户户有人联络。
在他看来,“党建+微网格”模式不仅可以精准掌握网格人员信息、居民需求、矛盾纠纷等,还可以在政策宣传、信息采集、排查化解矛盾等方面切实提升社区治理精准度和治理水平。
自2022年创建专职网格员队伍以来,清溪社区网格化社会治理平台真正“动起来”,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
这阵子,辖区学校已经陆续开学,吴露下网格的频率更高了,忙着校外机构的信息统计,忙着流动儿童的信息核对,但不论多忙,工作多琐碎,在她眼里,都实实在在,一份辛苦,多重收获。
最让吴露欣慰的是,几乎每天,她都能收到居民们的点赞,让她特有成就感。吴露坦言,下网格时,最爱听的就是大家伙亲切的招呼声:“小姑娘,又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