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达·莫里逊(Hedda Hammer Morrison,1908-1991),生于德国南部的斯图加特。在慕尼黑最早开办的一家摄影学校学习,开始了摄影师的生涯。
赫达二十四岁那年(一九三三年)偶然在一份摄影杂志的广告上发现,中国北京的一家德国人开设的哈同照相馆正在征召一名会讲英、法、德语的女摄影师。她认为这个职位非己莫属:她会这三种语言,她的施瓦布地区的出身——当地人在德国以刻苦耐劳著称,而且她还是个女性——老板的盘算是可以少付些薪水。结果不出她的所料,北京的照相馆果然相中了她。
那个时代的中国,对于一个德国年轻的单身女性来说,实在是个遥不可及的地方。但她还是只身离开德国前来中国。
赫达其后十三年里在北京度过的岁月,就是带着相机,骑着一辆自行车跑遍北京的大街小巷,名胜古迹,拍摄下如今大多已经荡然无存的旧日景物,留给后人嗟叹其珍贵价值的照片。
今天分享她拍摄的一组帝都旧影,地点是人人耳熟能详的八宝山,山中曾经安葬过一位明朝初年的大太监:刚铁。
刚铁墓的棂星门,棂星门额上刻“敕葬开国元勋司礼监太监刚公神道”。
刚炳,明史无传,相传其为朱元璋起义时的跟随者,武艺高强、力大过人,使两杆 120 斤的铁叉,在战场上屡建战功,且才智过人,对朱元璋忠心耿耿。朱元璋出征时曾让他照看家眷,为表清白,刚炳毅然净身。后来朱元璋打下北平后,将刚炳调到朱棣帐下。
刚铁像,虽为太监,却是戎装像。
追随朱棣时,因永乐皇帝“每呼以铁,刚铁遂名”,因此亦名刚铁。后刚铁在“靖难之役”中立有战功。在其死后,永乐皇帝赐葬八宝山。墓地建有祠庙,名褒忠祠。考虑到墓地的安全,墓东南方向建护国寺,寺僧为刚铁守墓。因刚铁之墓,这些建筑一般被俗称为刚铁庙。
据记载,褒忠祠面宽三间,进深二间;殿中原供有刚公彩绘泥塑神像,高有1.5米,为坐式戎装像,头戴双翅斗缨錾盔,身穿锁子连环甲,外罩一件斜披的趁绿缎本金蟒战袍,足登豹皮登云靴。两侧还立有蔡伦、郑和、王承恩三位的太监牌位。塑像前原有供桌,桌前左右两侧各竖有一把叉。东侧是铁叉,重120斤,传为刚炳生前使用的兵器。西侧原亦有一把铁叉,后来丢失,补了把木制的。殿中东西山墙上旧有六幅“刚炳成圣图”连环壁画,画的是刚炳跟随燕王扫北的故事。
褒忠祠内的刚炳塑像毁于1958年被拆毁,据说在塑像腹内还发现了一面铜镜。铁叉、木叉,刚公成圣图以及供桌、供器、木牌位、刚炳墓等均无存。
刚铁庙中的华表和石像。
刚铁庙棂星门。
棂星门上柱上有蹲狮,中有火焰宝珠。石门两侧短墙上嵌有汉白玉的“麒麟祥云”浮雕。从棂星门前的不同状况来看,赫达应该不是不上一次来到这里拍摄。
刚铁之墓。
褒忠祠后是刚铁墓,墓前两侧立有“明洪武开国元勋司礼监太监刚公讳铁之墓”和“洪武年开国元勋正承奉刚铁之墓”两通墓碑,碑前有石供桌及五供,宝鼎两侧排列着六个御赐石礅。
建国后刚铁庙所在地改为八宝山革命公墓。上世纪七十年代,在今八宝山革命公墓的后院发现了一块墓碑,正面即“明洪武开国元勋司礼监太监刚公讳铁之墓”,碑的背面写有“据京都一十八里黑山护国寺”字样。
刚铁庙的石雕祭祀香炉。
刚铁庙棂星门两侧石墙上的雕刻。
刚铁庙棂星门东侧石墙上浮雕麒麟像。
刚铁庙中的石刻。
刚铁墓前一座巨大石鼎。
刚铁庙中石鼎上的寿星像。
刚铁庙石刻,看形象,一组四位神仙,构成八仙像。
刚铁庙中养老的太监。
八宝山刚铁庙在明清两代成为太监年老离宫后的世代养老地,有寺庙、农田、菜园。1949年后,刚铁庙及其周围土地为共和国政府所征用。1950年定名为北京市革命公墓。
赫达在三十年代到刚铁庙拍摄时,除了建筑,还拍摄了一组庙中养老的太监照片。此时距离大清亡国已经二十多年了。
白头太监在,闲坐说宣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