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征战史上,能谋善断,战功卓著的优秀指挥员可以说是数不胜数,被称为“旋风司令”的开国上将韩先楚便是其中一位佼佼者。
1986年10月,韩先楚病重,弥留之际的他留下遗言:“我死后不进八宝山,那里有我不愿见的人……”
韩先楚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土地战争和抗日战争的炮火和硝烟中,韩先楚从战士做起,逐步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指挥员。
抗日战争胜利后,韩先楚在东北黑土地上,出奇制胜,屡建奇功,创造出一个又一个铭记史册的经典案例。
新中国成立后,当罗荣桓提出了中南军区空军司令等三个职务,向他征求调动工作意见时,他说:“我是打仗的人,还是到有打仗的地方去锻炼吧”,结果,他依然选择了到准备担负援朝作战任务的13兵团任副司令员。
1950年10月,抗美援朝战争打响后,韩先楚踏上了保家卫国的战场,,先后担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19兵团司令员,在彭德怀的指导下,他深入前线指挥。
韩先楚在入朝作战的三次战役中出奇制胜,屡建奇功,1953年初,韩先楚因病回国,他拖着伤残萎缩的左胳膊,仍然为我军现代化建设日夜操劳,历任过中南军区参,欧章,解放军副总参谋长。
1955年9月,在我军第一次评授军衔时,他被授予上将,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在担任福州,兰州部队司令员期间,为制定作战预案和战场建设,他走遍了东南沿海大小岛的前沿阵地和西北高原,山川的兵站,哨卡。
1980年起,因身体原因,韩先楚不再担任大军区司令职务,但他仍然关心着部队的现代化建设,向中央军委提出比较系统的建军的建议,提出过军队建设指导方针要实行战略性转变的意见。
退居二线的韩先楚,虽然身居高位,却与故乡百姓情深意笃,他在战争年代和后来高居领导拍岗位后曾三次回故乡探望乡亲,每一次他都和乡亲们亲切交谈,令人感动。
韩先楚最后一次回乡是在1981年的冬天,他回老家吴家嘴子看望乡亲们,陪同人员和县委领导考虑他的身体,劝他慎重前行,韩先楚归家心切说:“谁说不能去,你们谁也不去,我也要去!”他披上大衣就要走。
韩先楚接见了儿时的玩伴闽永进和吴海洲,两位乡亲年过花甲,但身体还算硬朗,但是身着单薄,身上穿着褪色旧军大衣,见此情景,韩先楚的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回到县城后,他让秘书火速通兰州句怒电话,迅速传达他的命令:“火速向红安县调拨五万件旧军大衣!”
韩先楚还指示道这笔钱从他的工资中扣,他指出红安的红字是无数歌民烈士鲜血染红的,在革命年代红安人民将最后一碗水,最后一尺布,最后一双鞋,最小的伢子都奉献给革命,五万件旧军大衣算什么,他们早就有权得到,他表示自己愧对父老乡亲。
1986年3月,韩先楚将军病重,在武汉住院治疗,病床上,他又想起了家乡,想起了家乡植树造林:“现在是植树造林的季节,你们给我弄些雪松,桂花之类的风景树送到红安,叫县委同志把它种在城关的街道上,美化美化街上的环境。”
在他弥留之际,他仍对夫人刘芷说:“我的身子骨怎么样,你是知道的,红安怕是再也不能回去了,我已经跟县委同志说过,家乡要多搞植树造林,既要在山上造用材林,也要在街上栽风景林,美化街道,我问他们许过愿,要送风景林给他们,我身体不行了,这个愿望就托付给你们……”
过了一会儿,他又说:“你送树苗回去时,代我向县委,县政府问个好,向家乡父老乡亲问个好,说我韩先楚很想念他们,我要去世,就让我回到红安去,我死后绝不葬在八宝山,那里有我不远见的人。”
不久,韩先楚的夫人刘芷和秘书将雪松,桂花等珍贵树苗送到了红安,并且转达了将军的主图片,红安县委同志将这些珍贵的树苗栽种在街道两旁,精心管理,这些树苗现在已经茁壮成长起来。
这年10月3日,74岁的韩先楚将军逝世,噩耗传来,60万红安人民沉浸在巨大悲痛之中,人们从四面八方聚集到县城参加县政府组织的悼念活动,他们站在城关街道两旁将军赠予的雪松,桂花树下默哀,久久不肯离去。
1987年5月18日,韩先楚将军的骨灰,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领导和将军夫人刘芷以及其子女护送回到红安,葬在红安东郊和鄂豫皖烈士陵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