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德怀的军旅生涯中,经历过不少比较艰难的战役和战斗,其中以西府陇东战役最为凶险。在这场战役中,西野主力差点全军覆没,彭德怀也险些落入马家军之手。因此西府陇东战役也被彭德怀视为自己军事生涯当中的四大败仗之一。那么西府陇东战役为何会遭到这么大的失利呢?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这段故事。



解放战争开打以来,西野一直在内线作战,基本上没有到国统区作战过。这是因为在内线作战可以依靠解放区的百姓,不论是情报收集还是伤病员的转移与安置,都对西野十分有利。一旦到国统区作战,不仅情报收集会非常困难,部队的后勤保障更是无从谈起。正因为如此,西府陇东战役之前,西野一直都是坚持在内线作战的。

但到了1948年4月下旬的时候,彭德怀却不得不冒着危险率部到国统区作战。主要原因就是当时的西野实在是太困难了。解放战争刚开打的时候,西野还可以通过打胜仗来缴获必要的军需物资。但蟠龙战役之后,胡宗南就学乖了,部队作战不再携带大量的军需物资,后勤保障都从后方的物资基地往前线运。这样一来西野即便在战场上打了胜仗,也只能缴获一些枪支弹药,粮食和军服就很难缴获了。



1948年3月,西野取得了宜瓦战役的胜利,消灭胡宗南3万余人,但依然没有缴获到急需的军粮和衣服。这直接导致西野在之后的洛川战役中因为缺粮不得不撤退。当时西野主力已经发展到了5个纵队75000人,加上地方部队和机关人员,脱产人数超过了十万。当时陕北解放区的总人口只有150万人,如果换成富裕的地区,供养十万人的部队与机关人员估计还不是难事。

但黄土高原的土地太贫瘠了,物产十分有限,再加上战争的破坏,导致陕北解放区已经无力供养十万人的部队和机关人员了。在这种情况下,彭德怀给毛主席的电文中出现最多的字眼就是“缺粮”,他曾在电报中这样写道“黄区缺粮……且吕梁、太岳粮食均缺。中、宜打援,敌徘徊不前,我无粮不能久待……”没有粮食,再精妙的战术也无法发挥作用。



在解放区已经筹措不到粮食的情况下,彭德怀不得不冒着危险到国统区去作战。经过一番思考后,他把这次作战的目标选在了宝鸡。当时宝鸡是胡宗南大军最重要的一个物资补充基地,那里的粮食弹药堆积如山。而且宝鸡城内的守军只有2000人。对于极度缺粮的西野来说,宝鸡这个目标实在是太有诱惑力了。最终西野上下一致同意到国统区去作战,长途奔袭宝鸡。

1948年4月16日,西府陇东战役正式打响。当时胡宗南的主力都在前线,后方十分空虚。因此西野在战役初期势如破竹,接连攻取了多座城镇。之后彭德怀率一纵和二纵直扑宝鸡,罗元发的6纵在长武和彬县准备阻击马家军可能出动的援兵,王世泰的4纵负责在岐山阻击裴昌会兵团。在西野的这四个纵队中,一纵和二纵是绝对的主力,一纵的兵力为17000人,二纵的兵力为25000人,6纵和4纵都各有一万人。



在宝鸡守敌只有2000人的情况下,彭德怀为何不派6纵和4纵去打宝鸡,留下一纵和二纵阻援呢?这是因为彭总的目标不仅仅是要拿下宝鸡,而是准备拿下宝鸡后在运动战中消灭胡宗南或马家军的援兵。按照这个设想来看,如果让6纵和4纵去攻打宝鸡,到时候只有两万人能完成换装。单靠这两万兵力不论对上胡宗南的援兵还是马家军的援兵,要想歼灭对方都是很困难的。

用一纵和二纵去打宝鸡就不一样了,到时候就是42000人完成了换装,再对上胡宗南或者马家军的援兵,都可以打一场歼灭战。正是基于这个设想,彭德怀才没有派6纵和4纵去攻打宝鸡,而是安排他们去打援。当时彭总估计,这次作战攻击的不是马家军的地盘,因此马步芳很可能不会出援;而胡宗南为了救宝鸡,大概率会派出裴昌会兵团,该兵团多次遭到西野的打击,就算奉命出援,推进速度也不会很快。



因此彭德怀认为虽然6纵和4纵的实力相对较弱,但在打援的时候也不会遇到很大的压力。后来战局的发展表明,彭总对马家军和胡宗南援兵的预估都出现了差错。宝鸡虽然不是马家军的地盘,但马家军所需要的军需物资却都要从宝鸡这个物资仓库发出。一旦宝鸡丢失,马家军的后勤补给将会受到极大的影响。而且马步芳的儿子马继援年少气盛,急于在战场上立功,因此他得到胡宗南救援宝鸡的命令后,立即率领整编第82师全速前进,在长武和彬县与6纵交了手。

6纵的武器装备和兵力都不如对手,又缺乏对付骑兵的经验,最终未能守住长武和彬县,西野最重要的退路被切断了。此时一纵和二纵刚刚攻克宝鸡,缴获了足够全军使用两年以上的军需物资。就在彭德怀命令部队换装的时候,收到了6纵司令罗元发的电报,才知道长武和彬县已经丢了。此时4纵却没有消息,彭德怀以为他们守住了岐山,于是打算等一纵和二纵换完装就掉头收拾马继援。



但部队刚开始换装,裴昌会兵团的先头部队就出现在了宝鸡近郊,彭德怀这才知道4纵把岐山给丢了。令人费解的是,当时4纵有电台,丢失阵地后既没有向野司报告,也没有通知友邻部队,而是直接让开大路,把裴昌会兵团给放了过来。同时马继援的整编第82师也正在逼近。裴昌会兵团和马继援的整编82师加起来总兵力超过了12万人,几乎是西野的两倍。面对强敌又远离解放区,如果和敌人硬拼的话,很可能出现灾难性的后果。

几经权衡后,彭德怀决定率部撤退,带不走的军需物资只能销毁。撤退途中,4纵又多次掉链子,给兄弟部队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彭德怀也多次身处险境。最后还是靠着张宗逊在荔镇的苦战才为西野保住了一条退路。西府陇东战役,西野歼敌两万多人,自身伤亡15000余人。当时西野总兵力才只有75000人,一战伤亡五分之一,伤筋动骨。战后彭德怀在土基会议上做了深刻的自我批评,承担了战役失利的主要责任。



对于擅自撤退的4纵,彭总也给予了严厉的批评,他说:“有电台,完全可以请示报告,是敌人力量大抗不住也可以报告。既不抗击于岐山以东,又不抗击于岐山以西,你撤,既不通知友邻部队,又不告诉我们,总该打个招呼吧!……你的组织纪律性到哪里去了?”同时彭德怀还对4纵司令说出了“按律当斩”的重话。会后,4纵的副司令、参谋长和副政委都出现了变动,警三旅旅长还被直接降为战士。

尽管王司令在会议上受到了严厉的批评,但他的职务不仅没有降,还在不久后升任了兵团政委。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我想原因大概有两点。第一个原因是以4纵当时的实力来说,就算全部拼光,恐怕也难以挡住裴昌会兵团的四个整编师。而且4纵刚由地方部队升为主力,打过的恶仗和大仗不多,身上的游击习气较重。从这一点来说,他们完不成任务多少有点情有可原。



第二个原因是王司令是陕北红军出身,在陕北红军的发展和壮大过程中做出过不小的贡献。虽然这次在岐山擅自放弃阵地很不应该,但考虑到他过往的功绩,野司最终没有对他进行降职或撤职处理。同时野司这样做,也是出于稳定部队的考虑,当时4纵的副司令、副政委和参谋长都出现了变动,如果王司令再受到撤职或降职处理,可能对部队的稳定性产生一定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后不久,王世泰就离开了部队,来到地方任职,没有参加55年的大授衔。那么你认为王司令打了败仗,职务却不降反升的原因是什么呢?欢迎留言评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