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一句古话“得民心者的天下”。明朝之所以失去天下,其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明朝后期严重腐化,明朝的存在和最广大人民的利益相违背。清朝为什么取得天下,是因为清朝崛起时期的政治经济政策顺应了民心,得到了大多数人的支持。本文就以辽东为例子,说说当时的情况。
辽东,是明朝经营东北的支撑点。明初,北元辽阳行省长官投降明朝,朱元璋在此设辽东都司,推行军政一体化管理。由于辽东处于东北的前线,因而一直实行的都是军政体制,也就是只有军事建制的都司—卫—所的机构,没有民政的省、府、州、县机构。名义上,辽东在民政上归属于山东布政使司,但实际上山东省无法管辖到这里。辽东的最高长官基本都是由朝廷直接派遣。
明朝在军事上推行屯田制,类似于隋唐的府兵制,士兵既是农民,也是军人。明朝继承元朝的户籍制度,将户籍分为军、民、匠、灶等籍,其中军户世代为兵。军户在战争时期为兵,平时也是农民。每军拥有50亩的土地,官府提供农具和种子。军田在初期的几年免税,之后每亩征粮一斗。
这种军户、军屯制度,可以减轻财政负担,朱元璋曾说“吾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然而,这种制度是建立在对军户的残酷剥削基础上的,军户不仅要当兵,还要缴纳税收,实际上的负担远远超过平民。而明朝大概有五分之一的人口属于军户,而辽东当时大部分居民都是军户。
在其他地区,除了有军屯之外,还有民屯、商屯。民屯,就是百姓开发的屯田,商屯是商人开发的屯田,他们是对军屯的补充。但辽东需要大量的土地来供应军队,因而几乎都是军屯。熊廷弼巡按辽东时说:“辽东与腹里地方不同,非官而军,非军而官;屯田之外,别无地土”。
明朝中后期,军屯制已经败坏,大量的军户逃亡。主要的原因有几点。
一,军户的负担太重。明朝初期,辽东每军可以获得50亩屯田,大概可以出产24亩粮食,其中12石用于自用,12但用于上交,赋税比例高达50%。那这12石粮食能够吃饱吗?根据估算,明朝一家五口人一天需要3.5升粮食,一年为12.6石,而且这12但基本就是一家人最低的生活标准了。朱元璋也说“今在外卫所军士月给粮一石,恐不足以赡其妻子。”
实际上,在屯田制缴纳50%的赋税是自古以来的常态。但屯田制一般都在乱世推行,当时中原战乱不堪,大量的农民流亡和死亡。如此情况下,国家推行屯田,给农民土地、耕牛、种子,让农民缴纳一半的粮食,农民也愿意,毕竟可以活下去。但明朝将屯田制作为长期的制度,自然是不合适的。到了和平年代,这些军户既要在边疆打仗,还要缴纳一半的粮食,其剥削程度无以复加,自然选择逃亡。
二,军官对下层士兵的奴役过重。军户是农民,也是士兵。在战争时期,他们就要出战,在和平时期就要耕地。不过,边疆许多徭役也是这些军户去执行,比如修建辽东边墙,“其都司卫所官员又调以修筑边墙,致误农事”。不仅如此,军官还将军户视为奴仆,各种公家和私家的事情都让军户承担,“海内燕安,外卫卒在京师,只供营缮诸役,势家私占复半之”。所以,顾念慈认为军屯制具有“奴役性”,军户的地位堪比奴隶。
不仅如此,辽东的军官还会大肆侵占军户耕种的土地。从明朝中期开始,派遣到辽东的亲王、太监等更是大肆侵夺土地,,“辽东镇守太监白怀、已故镇守总兵麻循、监枪少监张泰、辽阳副总兵张铭、分守监丞卢安、参将肖滓、李鉴、游击将军傅瀚各占军民田土,多者二百五十余顷,少者十余顷”。这些军官将屯田占据后,就导致士兵的土地大幅度减少,但依然还要缴纳和以前一样多大赋税。在这样的情况,屯田士兵只能选择逃走。
辽东极边。地方广阔,军马众多,粮草俱凭屯种供给。近年都司卫所官往往占种膏腴,私役军士,虚报子粒,军士饥寒切身,因而逃避。亦有管军官旗,倚恃势强,欺虐良善,无所控诉。——《明英宗睿皇帝实录》
三,屯田无法实现自足。明代屯田,一般是“二分戍守,八分屯种”,意思是二成的士兵覆辙守城,八成的士兵来耕种土地,屯守比例为4:1,如此来基本能够实现自给自足。但由于辽东战事较多,很快守屯比例就发生了变化。从永乐年间以来,屯守比例变成了2:1,屯军负担增加8倍。
当然,朝廷还会向士兵发军饷,但由于辽东粮食不足,士兵即使拿着银两也难以购买到粮食。明朝中后期,为了解决辽东粮食不能自足的问题,就允许商人运输粮食到劳动贩卖,但由于商人在沿途收到各种盘剥,到达辽东后粮价已经远高于内地。
“军兴以来,援卒之欺凌诟谇, 残辽无宁宇, 辽人为一恨。军夫之破产卖儿,贻累车牛,辽人为再恨 。至逐娼妓而并及张、刘 、田三大族,拔二百年难动之室家 ,辽人为益恨。至收降夷而杂处民庐 ,令其淫污妻女 ,侵夺饮食,辽人为愈恨。有此四恨,而冀其为我守乎?”——《大明熹宗悊皇帝实录》
那么,辽东地区的军队逃亡到底多么严重呢?正统三年,明朝派遣于谦清查全国卫所,发现逃亡的军队多达120万,占据明朝总兵力的三分之一。“臣等窃惟,自遣御史清理之后,近三年于兹矣,天下都司卫所发册坐勾逃故军士一百二十万有奇。今所清出十无二三到伍,未几又有逃故。”
辽东是明朝东北首疆,军队逃亡是最严重的地区。辽东原本应有该兵额9万以上,但到1547年核查仅剩下了6万,这还只是明中期的情况。到了后期,辽东军户的逃亡更加严重。隆庆年间,“开原额设兵马五千,逃亡大半”;万历年间则辽东全镇“军民逃亡者半”。
那么,辽东的军户都逃到哪里了呢?主要有三个方向,一是女真地区,二是朝鲜,三是内地。由于明朝户籍制度非常严格,逃亡内地的军户没有户籍,是非常危险的。所以,绝大多数人是逃亡女真和朝鲜,其中逃到女真地区的占据一半左右,“逼入夷地逃生者,无虑数千万家”。《酌中志》记载辽东“少壮强勇之夫,亡入建州什四五”。逃到建州女真就就差不多占据四成和五成,加上逃到海西女真的就更多了。当时辽东有“生于辽,不如走于胡”的说法。
实际上,这些逃亡女真的军户地位也不高,他们只能当女真的“包衣”,帮女真人耕种土地,这些“包衣”实际上就是奴仆。不过,由于女真部落较小,所以这些包衣基本是家庭奴仆,他们和主人“同室而居,同桌而食”。后期,由于流亡女真的汉人太多,因而不可能全部沦为包衣,还有部分变成了女真的佃户。
万历后期,连新开辟的“宽甸六堡”都有大量军队逃入女真。为了止住这种情况,李成梁放弃宽甸六堡,将这里的六万军民全部内迁。此后,明朝和努尔哈赤划定边界线,并确立一个协约,规定双方之人不能越界,凡越界之人,“见之即杀”。表面看,这是防止辽东商人偷偷去采长白山的人参,实际上,明朝想通过这个宽条来防止辽东军民逃亡女真。不仅如此,明朝还要求努尔哈赤将这些逃亡的军户遣返,所谓“刷返”。但这些人已经成为了女真的主要劳动力,努尔哈赤是可能放弃了,因而双方矛盾越来越大。
人民在历史上的长河之中,并没有什么多余的选择权,但却可以“用脚投票”。明朝后期,辽东居民大量逃入女真地区,甘愿当女真人的奴婢,也不愿意当明朝的兵,可见明朝对军户的压榨多重。这说明了明朝后期已经失去了民心,百姓已经开始用脚投票。
本人收集了大量的地图资源,包括中国历代古地图和世界古地图、中国和世界的历史地理地图、中国各省的地图大全等,总量达到了330G。对地图感兴趣,可以识别以下的二维码进行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