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捧着书不放手、埋头沉浸在读书的世界里时,很多家长羡慕家有爱读书的孩子。
在我们的认知中,爱读书无疑是件好事,值得鼓励。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有些孩子因过于沉迷阅读,反而忽略了学校作业,进而影响了学习成绩。
爱读书本是好事,却没有得到我们预期的结果,就值得我们反思——这样的支持是否真的正确,还有哪些细节是我们忽略的。
家长们既担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又不愿破坏其阅读兴趣。因此,如何在阅读与学习之间找到平衡点,成为家长们需要尝试与解决的问题。
1.「禁止阅读」打击孩子积极性
在反复提醒得不到成效时,你是否想到要禁止孩子阅读?
孩子对于喜爱的事突然被禁止,内心肯定是不高兴的。这种情绪甚至可能影响到对其他事情的兴趣与积极性。
有句话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堵不如疏,禁不如导。
对于孩子的不当行为,强制的禁止手段不是最优方法,还可能适得其反。
2.阅读和学习能否实现双赢?
阅读理解可以帮助孩子提升语文能力。当前学生在阅读理解方面存在很多问题,如阅读速度慢、理解能力弱、答题技巧欠缺等。
课外阅读作为一种自主、自愿的学习方式,包括对语文知识的拓展、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思维品质的培养等方面的学习。通过阅读,可以引导孩子多练习如何总结中心思想、分析文章结构、分析人物性格、学习修辞方法,以及掌握好词好句、多识字、快速阅读等基本能力。
这样孩子可以边读自己喜欢的书,边促进思考,提高语文综合能力。
当然如果孩子不喜欢这种方式,咱也别强求,毕竟阅读兴趣更值得我们用心保护。
3.管好时间,生活要有边界感
孩子的生活常态是每天有好多的作业,心中又惦记着个人兴趣,结果就是两边都没有完成得很好。家长和孩子对这样的结果都不满意,更谈不上成就感了。
问题根源在于2点:①混乱的时间管理;②事情之间没有边界感。
第一点大家很好理解,就是要明确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情,可以理解为每日计划表。
第二点提到的边界感,既关乎时间管理,也涉及自控能力。意味着学习应有明确的时间规划,阅读同样需要设定合理的时限。
两点相结合,让孩子在任务时间完成要做的事,把紧急重要的事情先完成,再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4.把眼光放远,保护阅读热情,培养学习责任感
研究表明,小学生若能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不仅能够提升阅读理解能力和学习效率,还能促进学业成绩的提高。然而,当孩子过分沉迷于文学读物而忽视了学习任务时,这可能反映出孩子对学习缺乏内在的责任感。
这个原因可能是孩子不知道为什么学习,不知道学习对自己来说的重要意义。说到底就是两个词:目标和兴趣。
倘若孩子能将阅读的热情转移到学习上,那么,我们还有什么可担忧的呢?
当然,如果现在孩子没有目标和兴趣,那就着手眼前,把自己眼下的学习任务做好。
最后A妈想说,想要改变现状,让孩子学会管理自己,领悟时间管理的窍门,我们需要和孩子一同努力,这不正是平衡生活的一门艺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