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丹萍)2月23日,首都图书馆成长课堂在北京举办“站在文脉上学文字——《一诗一字》分享课”。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部编版语文教材编委吴欣歆围绕新课标下汉字教育的文化传承与实践创新,剖析当前识字教学痛点,并进行教育行业对话。
吴欣歆。活动方供图
活动现场,吴欣歆以唐朝诗人白居易《问刘十九》、司空曙《云阳馆与韩绅宿别》等经典唐诗为例,展示了如何通过诗词意境引导儿童感知汉字之美。传统识字教学常困于“字形-拼音-释义”的机械循环,《一诗一字》学习盒子尝试将抽象符号转化为具象的文化意象。“以诗载字”的设计,暗合儿童认知规律——通过情境联想激活记忆本能,让汉字成为承载思想与情感的活体符号。
活动还将唐诗与趣味游戏相结合,开展“大卡找小字”等互动游戏。“真正的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种。”吴欣歆说,这种“玩中学”的模式,让教育回归生活本质。孩子们在唐诗卡片中寻找目标汉字,通过团队协作与趣味竞赛巩固知识,提升了儿童的观察力和反应力,更通过游戏化机制激发学习兴趣,让识字过程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探索”。
分享课现场。活动方供图
在教育对话环节中,吴欣歆与一线教师、家长围绕“传统文化与当代教育融合”展开探讨。活动现场还发布了家庭语言教育行动计划,行动计划呼吁全社会专家、教师、家长共同参与,培养引领未来社会发展的新一代儿童。
“教学形式的创新,更在于其对教育本质的回归——将文化传承与儿童发展规律深度融合。”吴欣歆说,用诗意与创新证明,识字教育可以既有深度又有温度。当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理念碰撞,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汉字的传承,更是一代人对文化根脉的守护与延续。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