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网2月24日讯 (记者 孙贴静) “我不想有造口!”“能不能不挂大便袋?”……对于许多低位结直肠癌患者来说,术后可能面临的“造口”生活,是他们心中挥之不去的阴影。近日,青大医疗集团副院长、青大附院胃肠外科主任卢云教授团队利用支架法肠转流术这项具有突破性意义的新技术,成功为30余例患者手术。通过一副可降解支架既保护了低位直肠术后吻合口,也避免二次回纳手术,极大减轻了患者生理、心理痛苦。
随着饮食习惯的变化,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逐年上升,现已跃居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二位。作为胃肠道中一种恶性肿瘤疾病,手术切除是目前治疗结直肠肿瘤的最有效手段。但术后吻合口漏这一并发症却让医生和患者都头疼不已,尤其是肿瘤位置较低的患者,发生吻合口漏的风险更高,严重时甚至可能引发腹腔感染和腹膜炎,迫使患者进行二次手术。
卢云介绍,在以往操作中,一些重度肥胖(BMI大于30)、凝血功能异常、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或抗凝药物、接受过新辅助放化疗,以及肿瘤距离肛门5-7公分的低位直肠癌患者在接受手术后,往往需要进行预防性造瘘。
“预防性造瘘,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挂大便袋。就是通过暂时性的肠道改道,在患者体外留置造口袋,但在这个过程中也会发生一些并发症,比如造口周围感染、出血等,患者的生活质量也不高。”卢云表示,为了破解这一难题,卢云教授团队引入了由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蔡秀军教授团队历经18年研发的可降解支架及支架法肠转流术。目前,该项技术在北京协和医院、301医院、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青大附院等全国18家大型医院共同开展临床应用。
近日,卢云团队就为一位患有糖尿病、高血压且BMI达29的肥胖女性患者实施了支架法肠转流术。卢云介绍,该名患者肿瘤距离肛门约5公分,按照传统治疗方法,需要为患者进行预防性小肠造瘘。得益于这项技术,只要在小肠远端放置可降解支架,形成临时性短路,使大便在术后3周内从支架处排出。3周后,随着吻合口逐渐愈合,支架自动溶解,只需为患者拔除引流管即可。患者术后一周便顺利出院,3周后复查显示支架已降解,吻合口愈合良好。
“这项技术的应用,不仅减少了手术创伤,降低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更重要的是,它从根本上改善了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卢云教授表示。目前,青大附院已成功为30多位患者实施了支架法肠转流术,临床效果显著。这一创新技术的成功应用,标志着青大附院在直肠癌治疗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也为更多低位结直肠癌患者带来了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