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博物馆变身移动的思政课堂,会碰撞出怎样的教育火花?2月23日下午,由南京市委宣传部、南京市教育局、南京市文旅局和南京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联盟共同主办的“南京思政好声音:博物馆里的中国”——南京市大中小学一体化馆校合作推进会暨“南京博物馆学校”思政育人项目启动仪式在六朝博物馆举办。
100节“博物馆里的大思政课”发布
南京作为国家文物局支持建设的“博物馆之城”之一,文博资源丰富,现有150余座博物馆,其中备案博物馆82座,等级博物馆19家。这些博物馆资源为南京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提供了丰富素材和内涵支撑,助力广大青少年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家国情怀。
近年来,南京市教育局联合南京市委宣传部、南京市文旅局等部门,积极用好用活文博资源,建强“大课堂”、培育“大师资”、搭设“大平台”,共同推进“大思政课”建设。
在立足校内课堂教学主阵地,深化理想信念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同时,积极打造校外“行走的课堂”,推广“15分钟教育圈”,研发了“500娃娃学非遗”“我是信仰传承人”等馆校合作品牌课程。
联合实施“种子教师”计划,探索建立“校进馆”“馆进校”师资培养“双进”工作机制,定期组织学校相关老师进馆调研和学习,组织博物馆教育专员进校了解教育教学需求,探索以学生需求为牵引、以学术研究为基础、博物馆和学校联合开发的馆校合作模式。
推进会上,“南京博物馆学校”思政育人项目正式启动,发布了100节“博物馆里的大思政课”,课程实施主体包括大中小学幼儿园各类学校和革命纪念类、历史文化类、综合类、艺术类、自然科技类、考古遗址类、高校博物馆等各类博物馆。
打破学科边界,历史文脉化身可触碰的学习场域
博物馆的展柜化作立体课本;校园的课堂变身文化工坊……活动现场,南京外国语学校党委书记刘前树和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苗怀明分别围绕学校与南京博物院、江宁织造博物馆的馆校合作项目,讲述学校主课堂在博物馆的延伸,以及馆校合作中“知行合一”的实践与探索。
苗怀明指出,在南京学习《红楼梦》有着天然的优势。比如,江宁织造博物馆就位于曹雪芹故居的旧址附近。博物馆主要展示曹家的家世和《红楼梦》的文化内涵。这里不仅是曹雪芹曾经生活过的地方,更是《红楼梦》文化的重要传承地。通过参观博物馆,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红楼梦》与南京的深厚渊源,更好地理解这部经典名著。
在瓦当纹饰间解码都城密码;通过城砖铭文追溯筑城史诗……六朝博物馆和南京城墙博物馆作为南京市历史文化类博物馆代表,分别以《课堂与殿堂的交汇》《颗粒归仓》为主题,带领学生触摸南京的历史文脉。
雨花台烈士纪念馆讲解员携手南京大中小学生代表,共上一堂思政课,感悟雨花英烈精神,体悟“信仰”的内涵,汲取前行的力量。
博物馆和学校的双向奔赴
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市博物总馆副馆长宋燕表示,与同事们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南京的50多所高校中,共有67座博物馆。“这些博物馆无论从藏品还是师资力量来看,都非常出色。”
宋燕认为,高校博物馆对青少年的熏陶和社教作用巨大。因此,她希望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提出相关建议,助力高校博物馆更好地开放,让南京的孩子们能够更多地走进这些高校博物馆,感受文化的魅力,提升城市的文化生活品质。
南京市拉萨路小学党总支书记、南京市拉萨路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严瑾介绍,学校始终坚持开展“学科大课堂”特色项目,其中“学生周”是重要的活动形式。在这一周内,孩子们的校内学习与校外实践紧密结合,不仅亲身体验文化传承,还将博物馆的资源引入校园,实现校内外的深度融合。
严瑾提到,去年,学生们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对国宝进行研究,并将研究成果以绘画的形式记录下来,制作成一本日历。“这本日历名为《宝贝宝贝》,寓意着国家的文物是我们的宝贝,少年儿童同样是我们的宝贝。通过这样的活动,孩子们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中感受到浓厚的年味,同时也在记录中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裴诗语 袁永红/文
南京教育融媒体中心 曾威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