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3日下午,“南京思政好声音:博物馆里的中国”——南京市大中小学一体化馆校合作推进会暨“南京博物馆学校”思政育人项目启动仪式在六朝博物馆举办,旨在落实全国、省、市教育大会精神,系统推动南京博物馆资源有机融入思政课建设,深化南京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和“大思政课”建设,拓展实践育人新格局。



寻迹启程:学校与博物馆的双向奔赴

南京作为国家文物局支持建设的“博物馆之城”之一,文博资源丰富,现有150余座博物馆,其中备案博物馆82座,等级博物馆19家。这些博物馆资源为南京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提供了丰富素材和内涵支撑,助力广大青少年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家国情怀。

近年来,南京市教育局联合市委宣传部、市文旅局等部门,积极用好用活文博资源,建强“大课堂”、培育“大师资”、搭设“大平台”,共同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与市文旅局联合下发了《南京市关于进一步利用博物馆资源做好中小学教育实施方案》,深化馆校合作共建。在立足校内课堂教学主阵地,深化理想信念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同时,积极打造校外“行走的课堂”,推广“15分钟教育圈”,研发了“500娃娃学非遗”“我是信仰传承人”等馆校合作品牌课程。联合实施“种子教师”计划,探索建立“校进馆”“馆进校”师资培养“双进”工作机制,定期组织学校相关老师进馆调研和学习,组织博物馆教育专员进校了解教育教学需求,探索以学生需求为牵引、以学术研究为基础、博物馆和学校联合开发的馆校合作模式。

推进会上,“南京博物馆学校”思政育人项目启动,发布了100节“博物馆里的大思政课”,课程实施主体包括大中小学幼儿园各类学校和革命纪念类、历史文化类、综合类、艺术类、自然科技类、考古遗址类、高校博物馆等各类博物馆。



源传承:文物与学生的时空对话

活动现场,南京市博物总馆副馆长宋燕以博物馆人的身份,娓娓讲述发挥博物馆力量守护文化遗产、传承中华文明的故事,激励学生们在与博物馆的深度接触中,与文物对话、与历史对话,与未来对话,在博物馆里读懂中国,增强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教育不仅仅是在学校,在博物馆中也可以获得不同教育内容。我们南京市博物馆去年各家博物馆社会教育课程超过1万场,欢迎更多的青少年走进博物馆,在博物馆长大。”宋燕说。

雨花台烈士纪念馆讲解员携手南京大中小学生代表,共上一堂思政课,感悟雨花英烈精神,体悟“信仰”的内涵,汲取前行的力量。

南京外国语学校党委书记刘前树和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苗怀明分别围绕学校与南京博物院、江宁织造博物馆的馆校合作项目,讲述学校主课堂在博物馆的延伸,以及馆校合作中知行合一的实践与探索。六朝博物馆和南京城墙博物馆作为南京市历史文化类博物馆代表,分别以《课堂与殿堂的交汇》《颗粒归仓》为主题,带领学生触摸南京的历史文脉。

特色专题类博物馆微展示环节,5座博物馆围绕“一馆‘一好课’,博物见精神”,分别结合一顶头盔、一尊铜人、一张照片、一枚指纹、一棵水杉,展示和推介本馆的思政教育资源。《一顶头盔,万家灯火》,南京消防博物馆讲解员讲述着消防事业发展中舍生忘死的大爱篇章;《一尊铜人,医理绵长》,江苏省中医药博物馆讲解员讲解着中医药里的千年瑰宝;《一张照片,无声记忆》,南京市手语博物馆讲解员诉说着一代代特教人不变的执着与无悔;《一枚指纹,平安江苏》,江苏警官学院博物馆讲解员以“指尖上的科学”铸牢爱国主义情怀的精神桥梁;《一颗水杉,葱茏世间》,南京林业大学博物馆讲解员传递着老一辈林学家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林业丹青的不懈追求。



博物致知:历史与未来的同频共振

南京市拉萨路小学采用情景剧形式,上演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博物馆奇妙夜。孩子们走进博物馆,开启与文物的跨时空对话。他们与青瓷莲花尊交谈,和城砖大叔畅聊,甚至还邀请嵇康“穿越”到现代课堂……在与文物的互动中领略文物背后精雕细琢的精神,埋下历史文化传承的种子。

南京市芳草园小学的学生以一首沉浸式朗诵剧《博物馆里的中国》,用童声童趣诉说中华文明。他们化身文化小使者,在AR技术营造的昆曲戏服与大运河帆影中穿梭。他们将“中国是什么”的宏大命题化为可触可感的鲜活故事,用集体呼唤,将舞台延伸为薪火相传的文化接力场。



据悉,南京市教育局和市文旅局近期还将联合评选2025年“博物馆里的大思政课”精品课程。未来,南京教育和文旅将继续推进馆校合作,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好博物馆教育功能,共同书写南京市“博物馆学校”思政育人项目的新篇章。

江苏新闻广播 记者/沈杨 南京教育融媒体中心 供图/曾威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