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的背景下,一大批长宁教师热情奔赴距离上海千里之外的云南和新疆辛勤耕耘,播撒教育的希望种子。过去的一年里,华东政法大学附属中学蒋怀峰、仙霞高级中学施杨、长宁区少年宫方玲、长宁区劳技中心李诗雨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县第一中学积极开展“组团式”教育帮扶工作,立足学校艺体特色,不断提升学校教学质量,拓宽了边疆学子通往大学的道路。

蒋怀峰:不断拓宽边疆学子通往大学的道路

一直以来,红河县第一中学秉持“立足实际、突出特长”的办学理念,走艺体见长、综合发展的特色化办学之路。自2022年来到红河县一中担任校长,蒋怀峰扬长学校艺体打造特色品牌的同时,积极挖掘上海学习资源,为红河学生架起了一座沪滇携手沟通交流的桥梁。

2024年,蒋怀峰积极与上海八哥美术培训学校、施恒歌剧中心、上海国际舞蹈中心、上海市舞蹈学院附中等专业机构联系,带着近20名专业教师,50多名艺体学生赴沪学习交流,拓宽师生的视野,提升师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


在红河县一中,还有一支称得上“传奇”的校园女子足球队,名不见经传时便在云南省大大小小的中学足球比赛中屡创佳绩。为了擦亮这张女足特色品牌,蒋怀峰搭建学习平台,不仅邀请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女足前主教练水庆霞亲赴学校指导,还安排足球队远赴上海,先后到徐根宝足球基地、东方绿舟海港俱乐部青训基地,让学生观摩高质量比赛、参与交流高水平比赛,提升球员竞技实力和综合素质。

去年10月,红河县一中女足队首夺省级联赛冠军,代表云南参加全国高中女足联赛,12月红河县一中女足原队长高艳,入选国家女子五人制足球队。通过艺术、体育特色,许多孩子走出了深山。

“立足红河县实际,学校提出‘艺体见长’办学思路,努力回答好‘育分’与‘育能’问题,不断拓宽边疆学子通往大学的道路。”蒋怀峰介绍,学校同时依托“组团式”沪滇帮扶和“省管校用”临沧一中结对帮扶,持续推动着办学特色化、多元化和优质化发展,坚定5+3+2艺体特长办学的方向。

施杨:让更多孩子享受体育的快乐

作为一名援滇体育老师,施杨同样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一年的任教里,他围绕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提高体育生的运动技能水平、促进师生交流等方面开展工作。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日益高涨。

去年10月份,施杨带领了11名学生参加“2024年云南省第五届学生田径锦标赛”,取得了高中甲组三级跳远第二名、高中甲组铅球第五名、高中甲组跳远第六名并有三位同学达到了二级运动员的好成绩。他所带训的高二田径队,有四名同学的专项成绩已达满分。


“在红河县这片热土上,我见证了孩子们的成长,也收获了自己的蜕变。”施杨说道:“在和学生交流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对未知世界的好奇。未来,我将继续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为红河县的体育教育事业贡献更多力量,让更多的孩子爱上运动,享受体育带来的快乐,健康成长。”

方玲:信息教学点燃学生创新思维

2024年2月,长宁区少年宫教师方玲奔赴云南省红河县第一中学支教,担任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兼教科研室副主任,同时兼顾长宁区学科带头人工作。一年来,这段经历让她既难忘,又深感充满挑战。

教学上,方玲根据当地学生情况精心设计课程大纲,运用多元教学法激发学生兴趣,提升其操作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定期测试调整教学。在教科研方面,她积极参与州级课题开题,为课题提供关键文献,筹备备课大赛,担任说题大赛评委,还利用信息技术特长进行绩效统计。与此同时,身为长宁区学科带头人的她,即便身处云南,也坚持线上组织学员活动,带领学员取得多项成果。


来到红河县后,“发挥桥梁作用,促进不同地区教育经验交流互鉴,让优质教育资源惠及更多师生”是方玲的真切愿景。“未来,我希望能持续深化教学改革,让信息技术课堂成为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熔炉,激发他们对科技世界的无限向往,帮助更多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实现自我突破。”她说道。

李诗雨:传递信念,共同创造灿烂人生

作为学校的劳技教师和团委副书记,李诗雨是同学们身边的知心人,见证着红河学子求学的艰辛与坚韧。每天从清晨到深夜,学生们几乎将所有时间都投入到学习中,生活条件艰苦也从未抱怨,因为他们坚信知识改变命运,这让李诗雨深受触动。

令她印象最深的,是去年5月在红河县“开秧门”节日期间的一次志愿者活动。同学们主动放弃了宝贵的休息时间,全身心投入到照顾老少演员的工作中,无论是搀扶年长的“姐姐”们,还是细心照料小演员,他们都表现得无比耐心和细致,并风雨无阻。“学生们展现出的毅力和责任感让我深感骄傲。可能教育资源有所欠缺,但他们的精神力量和人格魅力丝毫不逊色于任何城市的学生。”李诗雨感叹。


过去一年的工作让李诗雨深刻体会到,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心灵的沟通和信念的传递。因此,她不仅教授学生们劳技课上的技能,还在团委工作中积极培养学生们在团队合作、领导力方面的能力,通过自己的言行传递给他们乐观、坚韧的生活态度。“未来的时间里,我希望能继续陪伴这些学生,帮助他们拓宽视野,增强自信,迎接更广阔的世界。同时,我也期待自己能在这片土地上播下更多希望的种子,与学生们共同成长,共同创造更加灿烂的人生。”李诗雨说。

跨越山海,教育的种子正在彩云之南生根发芽。依托中组部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和省级“省管校用”对口帮扶机制,红河县一中明确了“一核四柱五法”的帮扶内容和运作机制。在育人方面,立足学校优势和特色推进“一廊一厅一室”的校园特色文化建设;持续推进德育管理和教学管理;以艺体特色为重点开发了二十余门拓展课程;开展系列校园活动的同时,组织优秀学生和足球特长班学生赴上海研学,发挥活动和实践育人作用。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学校借助校长工作站、名师工作室、青年教师研习所及师徒结对传帮带,初步形成教师梯队建设;借助上海等地优质教育资源,初步形成多类型多区域联合教研氛围;教学竞赛、班主任风采大赛、德育沙龙等教育教学特色活动不断,课赛和各类专业大赛也开花结果,在教研联盟大赛以及省、市、县各类专业比赛中,学校屡获大奖,多达三十余人次。

红河县第一中学2024年成功承办红河州普通高中特色化办学现场推进会,先后获“云岭先锋育人红烛党建工作示范学校”“省级绿色学校”“云南省第一批普通高中体育自主招生改革试点学校”“云南省平安校园”“云南省民族团结示范学校”等荣誉。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红河县一中坚定艺体特长办学方向,不断提升师生综合素养,走出了民族边疆地区学子的蝶变之路。


资料来源于区教育局

撰稿:何郁柠

编辑:李冰倩

责编:高 琴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上海长宁”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