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出土的铜顶尊跪坐人像印证了古蜀国和商王朝的密切关系,而大量出土文物采用经典的龙形象,都充分说明古蜀先民传承着中华文明的基因和血脉……”

在《三星堆:多元一体中华文明生动例证》的“大思政课”上,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遗址工作站站长冉宏林,带领西南民族大学师生感受古蜀人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师生们听得津津有味,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认识更深了。

2024年,这样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系列“大思政课”,西南民族大学共举办了10场,覆盖1万余名师生。“‘两路’精神”“科学立志”“五四青春诗会”等一系列精彩纷呈的内容,生动讲述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引领师生建设共同家园、坚定共同身份、享有共同名字、实现共同梦想。

多年来,西南民族大学通过课程教学、培训宣讲、文化活动等,以创新性思维找准“铸牢”宣传教育与受众的契合点,早谋划、重行动、看成效,不断推进“铸牢”宣传教育走深走实。


▲ 西南民族大学举办五四青春诗会,师生同台表演。

《概论》教育教学“热起来”

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的广袤田野间,一座汉唐风格宫殿式建筑伫立其中,几个笔力遒劲的大字“广都博物馆”吸引着来往人群的目光。这里展陈的文物时间跨度近10万年,全面展示着双流悠久的历史文化,如今,已成为西南民族大学与双流区文物局共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程实践教学基地。

不久前,西南民族大学分批次组织10余个学院的近500名师生到广都博物馆参观学习。“步入展厅,纸币‘交子’让我印象最深刻。它是在北宋时期成都出现的交易货币,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它在课本上出现时,便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亲眼目睹后更是百感交集。”该校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学生罗可昕感慨地说。

纸上得来终觉浅,真切的现场体验让学生理解更为深刻。为切实提高《概论》课程教学效果,西南民族大学通过组织参观考察、交流互动等活动,丰富课程教学形式,让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历程、对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史实有了更为鲜活的认知。


▲ 西南民族大学组织师生在广都博物馆参观学习。

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用好用活《概论》教材,讲深讲透《概论》课程,学校想为、勤为、善为,参与活动推动“铸牢”宣传教育有形有感有效。

2024年10月,来自四川省教育厅、中国社会科学院、浙江大学等30余家单位的近百名专家学者齐聚西南民族大学,聚焦《概论》教材解析、教学实践、课程建设等内容展开充分交流研讨。这是该校自当年3月成立《概论》虚拟教研室以来召开的第4次集中会议,累计培训教师近600人次,为带动西南地区《概论》的推广使用和扩大“铸牢”宣传教育辐射面发挥了重要示范作用。

依托虚拟教研室建设,该校整合校内优秀师资,深化校外交流合作,打造了一个紧密的《概论》教育教学共同体,为服务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贡献力量。

“铸牢”宣讲培训“实起来”

从茶马古道切入,讲历史长河中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史实;从夹金山到党岭山,讲伟大的长征精神;从卓嘎、央宗姐妹到祁发宝团长,讲“大好河山,寸土不让”的戍边故事;从“五个突出特性”到“五个共同”,讲中华文明特性与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

西南民族大学成立“铸牢”宣讲团以来,在校内深入校属各党委、深入各主题班团会,在校外走进社区、走进乡村、走进民族地区中小学,生动讲述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引导大家坚定理想信念、增强责任意识、勇担时代重任。


▲ 西南民族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青年宣讲团走进西昌。

“要宣讲好‘铸牢’,必须不断提升理论素养和宣讲能力,常学常新、常悟常进,讲起来才有底气、有深度;必须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做‘铸牢’的坚定践行者和示范者,讲起来才硬气、有感召力。”宣讲团成员、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常务副院长黄辛建说。

2024年以来,西南民族大学开展校内外“铸牢”宣讲百余场,以高质量宣讲推动宣讲人与受众“铸牢”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无论是专家宣讲员,还是青年宣讲员,都要把鲜活的思想讲鲜活,把彻底的理论讲彻底,努力做到讲全、讲准、讲透、讲活、讲实,让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道理、学理、哲理更加深入人心。”校党委书记张宁在宣讲团成立仪式上如是强调。

此外,学校举办中华民族共同体大讲堂及“铸牢”专题讲座培训近百场,通过先进人物事迹报告、专家授课、经典诵读等多种形式,持续引导师生员工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实现“铸牢”教育入脑入心入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品牌“火起来”

随着“两手托天理三焦,左右开弓似射雕”的口令,操场上千余名师生动作流畅,松弛有度,一招一式气韵贯通。在西南民族大学组织的八段锦比赛上,师生们在强身健体过程中,感受中华传统体育文化的魅力。


▲ 在“四海同心”国风市集上,学生身着传统服饰参与活动。

竹编、油伞、糖画、面塑、灯谜、变脸……师生们在“四海同心”国风市集活动中,近距离感受中华传统技艺的精湛,于互动中触摸中华文化脉搏,探知传统非遗的深厚底蕴。

或是汤汁浓郁、外酥里嫩的咕噜肉,或是色泽艳丽、香辣可口的麻辣鸡。以天南地北之食材,施匠心烹饪之技法,在第十九届校园美食节中,师生们在一同探寻舌尖上的中华文化符号。

西南民族大学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媒,通过“中华文化之夜”主题晚会、高雅艺术进校园等一系列特色校园文化活动,全方位多角度沉浸式传递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涵,营造了浓厚的“铸牢”宣传教育氛围,激发着师生们的文化自信与爱国情怀。

2024年8月,学校创新形式,以历史与文化学院学生迪拉热·阿地力江为讲述者,成立“道中华”小迪视频工作室,打造优质IP品牌。每期短视频,小迪结合专业背景、学习经历等,从考古视角切入,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记忆从考古文物中跃动起来。“每期内容的准备对我而言,都是一次难忘的学习经历。我会努力用自己的方式讲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积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她说。

今年年初,“道中华”小迪视频工作室加入了一批新主播。传统艺术、非遗技艺、节日习俗……大家用“青言青语”,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共同讲好中国故事。

西南民族大学相关负责人表示,学校将以宣为导、以文化人、以行践悟,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创新更高起点、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铸牢”宣传教育形式,培养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新人,引导师生争当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的践行者、促进者、守护者。

(本文图片由西南民族大学党委宣传部提供)

监制 |肖静芳

统筹 |安宁宁

编辑|王珍 周宛霖

制作 |封煜靖

来源 |中国民族报

“分享”好习惯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