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首都公路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京开高速公路管理分公司榆垡收费管理所收费班长王争接受本报专访,分享履职感悟,并就青少年心理健康、职业教育、就业等民生议题发表看法。
过去一年,王争积极参与全国人大常委会组织的履职学习班,列席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及北京市人代会,参与了多场立法审议与人大监督活动。她坦言,列席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经历令其印象深刻。“审议过程充分吸纳代表和群众的意见,体现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她表示,通过参与立法监督,不仅加深了对国家治理体系的理解,更感受到人大代表在制度中的桥梁作用。
在联系群众、服务群众方面,王争依托岗位优势,用心用情做好履职调研工作,通过日常交流、问卷调查、座谈调研等方式收集民情民意。谈及今年关注的重点,王争将目光投向青少年心理健康、职业教育发展、网络安全及就业四个方面。
针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王争援引《2023年度中国精神心理健康》蓝皮书数据称,近三成青少年存在抑郁倾向。“家庭、学校和社会”需形成合力,加强学校心理课程建设、普及家长教育知识,并营造包容的社会氛围,为青少年成长构筑“防护网”。
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是王争的另一关切。她认为,当前职业教育面临社会认可度低、产教融合力欠缺等问题。“应推动企业深度参与专业规划,推行订单式培养,让职教生‘毕业即就业’。”她认为,通过深化产教融合,才能为社会输送更多高技能人才,同时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
面对沉溺网络游戏引发的问题,也需要持续深入地加强监管与引导并重,“既要严厉打击违法违规平台,也要完善网络素养教育,帮助青少年乃至整个社会群体树立理性消费观。”她强调,清朗网络空间是提升群众幸福感的重要一环。
在调研中,王争发现青年就业面临技能错配、性别歧视等挑战。“政府可搭建政企对接平台,针对区域需求开展技能培训;同时呼吁企业消除对女性求职者的生育顾虑,营造公平就业环境。”她表示,就业是民生之本,需多方协同破解难题。“今年我将继续扎根基层,做好群众的‘发声筒’,以‘小支点’撬动‘大民生’。”王争说。
作为“90后”代表,王争对青年就业者提出建议:“在快速变革的时代,唯有保持‘本领恐慌’,不断更新知识与技能,才能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
文/本报记者刘艺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