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编辑|t
引言
1938年秋天,大别山的富金山成了一座燃烧的孤岛。宋希濂的第71军面对日军13师团,打出了中国抗战史上的一场悲壮之战。10天鏖战,战壕被鲜血染红,子弹打光了就用刺刀,刺刀卷了就用石头。
战到最后,这支万人德械师只剩800人,却依然保持战斗序列,奇迹般撤退。到底是怎样的战术,支撑他们撑到最后?今天,咱们就来看看富金山上的这场“史诗级硬仗”!
德械师?不!是“半德械师”
1938年秋天,富金山,天高气爽,可战场上却是一片火海。富金山不是一般的小山头,而是武汉外围的重要屏障。站在这里,北望河南,南接湖北,东连六安,西通潢川,算得上是兵家必争之地。而此时,日军13师团已经逼近,直扑中国军队的防线。
守卫富金山的,是宋希濂的第71军,号称德械师,但说是“德械”,其实水分不小。武器装备倒是跟德国沾了点亲,但弹药不足,机枪没几挺,火炮更是稀缺,甚至还有不少老旧的中正步枪、汉阳造。这就像是开着一辆豪华跑车,却只剩半箱油,还得跑长途。
偏偏日军13师团可不是善茬,又想在富金山复制他们的“战神”神话。
9月2日清晨,日军炮火率先轰炸,炮弹如雨点般砸向山头,炸起的泥土裹着残肢四处飞散。战壕里的士兵死死按住枪柄,等待敌军逼近。这一战,拼的不仅是武器,更是意志!
日军的进攻开始了,步兵排成密集队形,喊着“万岁”就冲上山坡。然而,中国军队早已埋伏就绪,机枪、步枪一齐开火,第一波鬼子成片倒下。
日军不信邪,又组织第二次冲锋,依旧被压制住。但问题来了,子弹不是无限的!仅仅几个小时,守军的弹药就已经告急,战士们咬牙坚持,掏出刺刀准备迎敌。
战斗进入近身搏杀阶段,枪械失去了作用,刺刀、军铲甚至拳头都成了武器。鲜血浸透战壕,喊杀声响彻山谷,71军凭借血性,硬是把13师团的攻势顶住了整整两天!
但此时,宋希濂的心里明白,这场仗,拼的不是能不能打赢,而是能不能撑到最后。
死守富金山,战斗的尽头是血海
9月5日,战至第四天,71军的弹药所剩无几,连机枪也变成了装饰品。但富金山依然在他们脚下,中国军人未退一步!宋希濂此时坐镇后方,额头青筋暴起,他知道,敌人不会善罢甘休。
果然,日军第13师团改变策略,开始进行大规模炮轰,重点目标——妙高寺!这座千年古刹,此刻已经成了守军的制高点,也是观察日军动向的最佳据点。
9月6日清晨,炮弹轰炸,寺庙屋顶被炸塌,古老的钟声被震响,一阵一阵,仿佛在为牺牲的战士送葬。
战壕里的士兵们被震得耳膜生疼,但他们没有撤退。日军趁着炮火的掩护,再次发起全面冲锋。这一次,他们换了战术,不再一窝蜂地猛冲,而是分成多个小队,迂回进攻战壕。这可麻烦了!
近战不可避免,战士们手里的武器从步枪变成了刺刀、匕首,甚至石块。有的战士拉响手榴弹,抱着敌人一起炸。这场战斗,已经到了惨烈至极的地步。
9月8日,战至第七天,71军的伤亡已经超过70%,整个战壕已成尸山血海。宋希濂明白,富金山守不住了,但能不能带人活着撤出,成了新的问题。
800人突围,夜色中的生死逃亡
9月10日,富金山已经成了一座“血山”。战壕里能战斗的士兵已经不足2000人,而日军则源源不断增援。再打下去,就是全军覆没。宋希濂下令:准备突围!
可怎么突围?四面都是敌军,想要冲出去,简直是天方夜谭。这时候,第36师师长陈瑞河站了出来,提出一个疯狂的计划——佯攻北侧,主力向东南撤退!
当天夜里,百余名战士组成敢死队,悄悄摸向北侧阵地,制造出一场假突围。与此同时,主力部队沿着密林中的小道,借着夜色,缓缓向东南移动。
但这场逃亡,注定是九死一生!日军很快发现了佯攻的伎俩,立即调转火力,追击撤退的主力部队。战士们不断被追上,队伍一度被冲散。但他们明白,只要能拖住敌人,哪怕牺牲,也是值得的。
天亮时,71军的最后800人成功杀出重围,撤往后方。这支万人部队,在10天前还英姿飒爽,如今却成了满身血污的残兵。
富金山终于失守,但这一战,71军用血肉换来了日军13师团的惨重伤亡,更为武汉会战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参考资料:
大河报-富金山一役歼敌近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