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有幸进入国防科技大学、解放军装甲兵学院、哈尔滨工程大学、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等军事类院校参观,一定会在学校主楼前目睹一尊陈赓将军的雕像。

1953年,毛主席点名陈赓创办哈军工,开创了新中国军事教育的先河,时过境迁,经过多次拆分与重组,哈军工被拆分成了七所军事类院校,至今它们依然是中国军工领域的顶梁柱。



雕像的外观非常庄严,完全符合开国大将的形象。中国有句俗话“慈不掌兵,义不经商”,陈赓身经百战,见证了太多流血和牺牲,但这句话仿佛在他的身上并不适用,但凡接触过陈赓的人都会给予他“风趣幽默,为人谦和”的评价。

当年陈赓以军事顾问的身份来到了越南,面对三名女服务员时,他竟然幽默的称其为“柠檬小姐”、“菠萝姑娘”、“咖啡大嫂”。



天生的“气氛组成员”

说到陈赓,很多人都会想到他在抗日战争时期率领386旅所向披靡,解放战争时期在西南地区痛击桂军,作为一名军人,他早已在战场上证明了自己。

相比于不苟言笑的林彪,以及稳重内敛的刘伯承,陈赓可以算是开国将帅中的异类,天生的幽默感让他十分具有亲和力。陈毅曾评价他:“陈赓将军就像是一块吸铁石,风趣幽默,能够团结大多数人一起革命。”



事实也是如此,陈赓从事过军事、教育、情报工作,属于“不偏科的六边形战士”,由于工作变动频繁,他所接触人脉也非常广,几乎涵盖了国共两党高层,即便后来已经明确站队,老同僚、老上司也未曾对他恶语相向。

陈赓之所以能够在国共两党都有较好的人缘,这与他幽默又极具亲和力的性格特点有很大关系。

比如,宋希濂16岁时在长沙读书,意外结识了陈赓,陈赓用出色的语言艺术吸引了宋希濂,两人相谈甚欢,在谈及反帝反封的远大志向时,陈赓还不忘穿插一些奇闻趣事,极大的缓解了当时的严肃气氛。

因此陈赓成为了宋希濂革命道路上的引路人,两人一起考入了黄埔军校,关系日益密切,只不过后来宋希濂在人生的某个岔路口走错了方向,两人未能继续成为战友。



解放战争后期,宋希濂成为了蒋介石手中的最后一张牌,无奈国军大势已去,宋希濂兵败被俘后一度想要自杀,陈赓出面相劝:“听大哥的话,好好改造,早点出来我请你喝酒。”

曾经两人平起平坐,如今一个是解放军的兵团司令,一个是阶下囚,但陈赓依然放下架子,将宋希濂视为兄弟,在陈赓的劝说下,宋希濂放下了包袱,在功德林改造期间十分积极。

陈赓早在黄埔军校学习期间就是出了名的“气氛组成员”,虽说与蒋先云、贺衷寒并称为“黄埔三杰”,但陈赓给人的感觉却大为不同,很多人评价他“当军人算是入错了行,应该去话剧社”。



军校是个讲究规整,纪律森严的地方,难免会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但有了陈赓在,校园里多了几分欢乐。

当时黄埔军校内务条例中有一条:禁止在宿舍抽烟。但学员们日常训练任务重,只要督察不在,谁都想舒舒服服的躺在自己的床上来上一根。

有一次,蒋先云在自己的宿舍吞云吐雾,陈赓在走廊里便看到了屋内仙气飘飘,于是刻意将鞋重重的砸在地面上,发出沉重的声音,然后模仿着督察独有的广东腔厉声呵斥:“是谁在宿舍里抽烟啊!出来!”

蒋先云听到这动静后匆忙将手中的烟掐灭,笔直的站在自己的床前,像是个犯了错了孩子,目光不敢投向门口。



陈赓则一脸坏笑的走到了蒋先云的面前:“让我看看,这是谁在违反纪律啊!”当蒋先云看到陈赓这张脸时瞬间被气笑了,拿起一只拖鞋与陈赓开始了一场追逐战。

为了丰富学员们的课余生活,学校偶尔会组织一些文艺演出,身为政治部主任的周恩来认为这是一个加强学员思想教育的契机,考虑到平时陈赓比较活跃,于是委托他组建“血花剧社”,通过演话剧的方式宣传反帝思想。

有一次,剧社打算演一部名为《皇帝梦》的话剧,该话剧主要是为了抨击袁世凯倒行逆施、谋求独裁的行径。



为了表现出袁世凯的奢靡,必然要加入一些“后宫”的戏份,这可把陈赓难坏了,军校的女学员非常少,去哪找那么多人扮演袁世凯的那些姨太太?

办法总比问题多,陈赓主动提出要扮演袁世凯的五姨太,在舞台的灯光之下,一个浓妆艳抹,男不男女不女的人突然出现在了观众面前,引发了台下一阵哄堂大笑。

除了调节气氛之外,陈赓的这张嘴也非常厉害,总会给人一种这样的感觉,“他笑呵呵的说几句话,丝毫没有针锋相对的感觉,却在不知不觉中把你反驳了”。

1933年,陈赓在上海从事地下工作时不幸被捕,蒋介石念及东征时期的救命之情,亲自到监狱来探望他,希望劝他“回心转意”,刚一见面,蒋介石便寒暄道:“陈赓啊,这些年不见,你瘦了,那边条件不太好吧。”



陈赓则笑着说:“痩吾貌而肥天下,校长好像也痩了。”

蒋介石当时刚刚在“围剿”苏区时失利,于是长叹一声:“国家如此,生灵涂炭,吾寝食难安啊。”

陈赓则反问道:“身为一党一国之领袖,校长痩而天下更受,这是为何?”

陈赓言外之意是在暗示蒋介石发动剿共战争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与国家利益站在了对立面。蒋介石听完此话之后无地自容。

在延安时期,有一次彭德怀和陈赓在院子里闲聊,康生也走来凑热闹:“二位在这聊什么呢?”



彭德怀回答:“在聊老蒋东征那时候的事,毕竟陈赓也参加过那场战斗,还救了老蒋一命。”

康生此人,特别喜欢抓住一些小事上纲上线,动不动就给别人扣上帽子,不可得罪。

得知两人在聊东征的事,康生脸色阴沉的说到:“你当时救他干嘛,就该直接毙了他,我们如今就不用打这么多仗了。”



此一时彼一时,当时蒋介石还没有背叛革命,也算是中国革命的带头人,所以陈赓营救蒋介石也并未违背自己参加革命的初衷。

但面对康生,陈赓并未解释过多,说了一句令他无法反驳的话:“我当时要是把老蒋毙了,那他不就成了第二个廖仲恺的嘛,而我不就成了反革命了嘛。”

革命时期,陈赓的高情商为他赢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新中国初期,国内基础设施薄弱,但相比于基础设施,发展军工科技最重要的是人才,如何让那些科研专家放弃国外的优越条件,投身到祖国的建设之中,这成为了创建哈军工的首要难题。



此时急需一位兼具资历和亲和力的人来笼络一众知识分子的爱国之心,毛主席经过深思熟虑之后,认为这一位置非陈赓莫属。

“姑娘,小姐,大嫂”

二战结束后,法国殖民军试图卷土重来,延续对越南的殖民统治,为了达成自己的目的,法军还与逃到中越边境的桂军相互勾结,胡志明领导的北越政权岌岌可危。

胡志明在1950年初秘密访问了北京,此时毛主席已经启程前往了苏联,为了越南的未来,胡志明也随即前往了莫斯科与毛主席和斯大林进行了会晤。



胡志明最开始是向斯大林求援,希望得到相应的物资援助,最好是能够派来军事顾问,协助其组建武装力量。

但是,在场的苏军将领各个面面相觑,谁都不愿意前往炎热潮湿、危机四伏的的原始丛林。除此之外,斯大林为了不激化与西方的矛盾,也婉拒了胡志明的请求。

但是,中越两国的领土紧密相连,中越关系的友好发展对于西南边境意义重大,胡志明不远万里来到了莫斯科求援,毛主席也十分体谅他的这份艰辛,于是答应了越方的援助请求。



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可谓是一穷二白,但为了帮助越南人民摆脱殖民统治,依然筹集了必要物资运往了中越边境。

对于军事顾问的人选,毛主席最开始是想让韦国清作为代表团领队,毕竟韦国清在西南地区作战已久,对当地的情况比较熟悉。

但是,胡志明认为:“韦国清的军事能力毋庸置疑,但此时越共面临的处境是急需组建正规部队,所以希望中方派出的军事顾问既有军事指挥能力,又有创建人民武装的经验,最好还要有一定的资历。”

毛主席询问:“那你觉得派谁去比较合适?”



胡志明不假思索的说出了两个字:“陈赓!”毛主席也满足了胡志明的需求,让陈赓担任军事顾问团的领队。

当毛主席说出了顾问团其他几名将领时,胡志明甚至没有听完就回答道:“只要有陈赓,足矣。”

其实胡志明与陈赓也算是老朋友,早在大革命时期两人就有过密切接触。当时陈赓是孙中山身边的一名卫士,而胡志明则化名为李瑞,是广州政府苏联顾问的翻译。

因此胡志明对陈赓的为人非常钦佩,虽说后来两人天各一方,胡志明仍然能够通过报纸了解到老友在战场上所取得的成就。



当时陈赓身兼第四兵团司令、云南军区司令、西南军区副司令等多个重要职务,所以毛主席批示“短期内可去”。

1950年7月7日,陈赓带着10名军政干部秘密启程,为了防止越共的游击队误伤,陈赓命令所有人穿上越军的制服。

为了躲避法军飞机的侦查,一行人专挑丛林茂密处行进,但这也意味着道路大多崎岖。

热带雨林阴雨天频繁,道路泥泞不堪,陈赓等人靠着一根木棍,历时半个多月,终于抵达了越南太原省的接待处。



负责接待他们的越共统战部部长范文说道:“胡志明同志吩咐,先安排您在接待处休息两天,然后他会亲自来看望您,之后再考虑工作上的事。”

经历漫长的跋涉,陈赓脚下早已磨出了血泡,双腿也被藤蔓割了几个口子,但他却说:“用不着休息,当年长征比这艰苦多了,快带我去见胡主席吧。”

在范文的带领下,陈赓又走了二十里山路,总算来到了胡志明所在的竹楼,老友相聚,胡志明用流利的汉语与陈赓进行了问候,并对他的到来表示感谢。



陈赓则说:“当年中国处于危难之时,你来中国帮着我们打军阀、打鬼子,这份情谊中国人不能忘,如今中国已经赶走了侵略者,理应帮助友邻走向独立。”

为了好好招待陈赓,胡志明几乎是三天一小宴,两天一大宴,后来却被陈赓拒绝,主动要求与战士们保持同一伙食标准。



胡志明见陈赓不习惯当地的饮食,特意找来了三名女服务员照顾他的生活,主要负责平时为他送些水果、咖啡等食物。

久而久之,陈赓便和三名女服务员打成一片,还幽默的称他们是“柠檬小姐”、“菠萝姑娘”、“咖啡大嫂”,三位服务员惊叹:“越共没有像陈赓这种毫无官架子的干部。”



陈赓的到来让越南人民军士气大增,在战场上所带来的效果立竿见影,可惜的是,由于工作原因,陈赓只在越南停留了三个月便被调回国内,但在离开前,他亲自为越军总参谋部提交了一份报告,该报告毫无保留的阐述了自己多年来积累的军事经验。

结语

可能是因为天妒英才,陈赓因为长时间保持较高的工作强度,身体也逐渐出现了问题,于1961年3月16日病逝,他也成为了最早去世的开国大将。



但是,临终前他为新中国探索出了一条军工发展之路,这将是他留给后人最重要的财富。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