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10月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召开时,刘少奇是政治局候补委员之一,而政治局委员就有11人;但到了1943年3月中央机构调整后, 刘少奇一跃成为党内仅次于毛主席的二把手。 刘少奇在党内地位为什么能快速提升?
刘少奇
1943年,整风运动进入后期,为适应外部变化了的形势,党的中央领导机构也迎来了作出重要调整的时机。据此,党中央和毛主席于1943年春对中央领导机构作出了重要调整,其中调整最大的,当属刘少奇。
当时的中央领导机构成员,还是早在1934年1月党的六届五中全会时确定下来的,到这时已经差不多过去了快10年。这10年不但外部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党的中央领导机构中某些成员本身的地位和责任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动。
首先是毛主席。在1935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上,毛主席由政治局委员上升为政治局常委,当时的机构是中央书记处,其成员还包括了博古、张闻天、周恩来和项英。遵义会议后,张闻天取代博古在党中央负总责。
其次是中央书记处成员有增补。到了1937年12月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中央书记处增补了王明、陈云和康生为书记。到1938年10月召开的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虽然批评了王明的错误路线,但在中央高层的人事上并没有作出调整。
到整风运动开展时,中央领导机构的成员构成是这样的:政治局委员包括毛主席、张闻天、王明、周恩来、任弼时、博古、朱德、康生、陈云、项英和彭德怀11人;政治局候补委员包括刘少奇、王稼祥、邓发、凯丰4人。书记处则由毛泽东、王明、张闻天、周恩来、博古、陈云和康生7人组成。
从遵义会议后,中央书记处就由张闻天负责。但因为毛主席的领袖地位到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后已经被全党公认,也为党外各界以及国际舆论所确认。所以,当时在党的工作上,张闻天有事一般都先征求毛主席的意见,他几乎从不独自决定。党的重大方针政策,实际上也是由毛主席拿主意、作决定的。
随着整风运动深入开展,尤其是在1941年的“九月会议”对“左”倾错误路线进行揭发和批判之后,对这条错误路线承担责任较多的同志,就很难再继续在中央书记处工作下去了。比如张闻天,他就主动要求去农村作调查研究,从1942年年初开始就离开了延安,不再参加书记处和政治局的会议。
毛主席
博古早就没有负主要责任,只是分工主管《解放日报》的工作。王明在“九月会议”后一直称病不做任何工作,也不出席任何会议。周恩来则奉中央之命长期驻重庆,负责全党的统战工作,无法参与中央的全盘工作。这种情况表明,如果中央领导机构再不作出调整,肯定会给全党工作带来不利影响。
在这一背景下,党中央就决定于1943年春对中央领导机构作出重要调整。3月1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召开,毛主席作了关于时局与方针的讲话后,任弼时报告了中央领导机构调整与精简方案。
任弼时在报告中提出,鉴于中央领导机构比较分散,需要实行统一和集中,准备在中央政治局下面分设组织和宣传两个委员会作为党中央的助手。现在要确定书记处的性质与权力,使书记处成为政治局的办事机关,根据政治局的决议和方针处理日常工作。
1943年3月20日,中央政治局继续开会,出席会议的有政治局委员和候补委员共13人。大家都表示同意中央领导机构的调整与精简的方案。刘少奇建议书记处应设置一个主席,其他两名书记则是主席的助手,要能处理和决定日常工作。
会议一致推选毛泽东为政治局主席,书记处进行改组,由毛主席、刘少奇和任弼时组成,以毛泽东为主席。书记处会议由主席召集,会议当中所讨论的问题,最后由主席决定。会议还决定刘少奇为军委副主席,其他副主席是朱德、彭德怀、周恩来和王稼祥。
会议决定,设立中央宣传委员会和中央组织委员会,作为中央政治局和中央书记处的助理机关。中央宣传委员会由毛主席、王稼祥、博古和凯丰4人组成,毛主席为书记,王稼祥为副书记,因毛主席总揽全局,实际上是由王稼祥具体负责中央宣传委员会的工作。
中央组织委员会则由刘少奇、王稼祥、康生、陈云、张闻天、邓发、杨尚昆和任弼时8人组成,由刘少奇任书记。由此来看,此次中央领导机构最显著的变动就是刘少奇了,他参加了中央书记处,并主管了一个方面的工作。这就意味着,刘少奇此时实际上已经跃升为党内第二把手了。
陈云
刘少奇的职务和地位在这次中央领导机构调整中为什么会发生如此显著的变动呢?这个变动是1941年召开的“九月会议”讨论党的历史问题带来的直接结果。而深层次原因则是由于刘少奇从1935遵义会议以来在工作中屡屡有突出表现,他做的工作总能超出毛主席的预期而得到毛主席的赏识。
先说1941年召开的“九月会议”讨论党的历史问题的情况。9月10日到10月22日,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党的历史上特别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路线问题,批判了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由此拉开了中央领导层整风运动的序幕。
在此次会议上,陈云在9月11日的发言中提出,过去10年白区工作中的主观主义是在刘少奇到白区工作后才开始得到改变的,刘少奇批评过去的白区工作路线是错误的,现在检查起来,刘少奇是代表了过去10年来的白区工作的正确路线。据此,陈云提出,刘少奇将来在党内的地位要提高。陈云的观点得到大家认同,后来还成为历史决议中的一个重要观点。
毛主席对刘少奇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刘少奇是我党在白区工作中“正确的领袖人物”,是唯物的辩证的革命观的代表。还提出,刘少奇的见解之所以是真理,不但有当时的直接事实为之证明,整个“左”倾机会主义路线执行时期的全部结果也为之证明了。可以说刘少奇是唯一一位获得毛主席如此赏识的人,这就不难理解刘少奇为什么能迅速跃升为党内第二把手了。
刘少奇为什么能得到毛主席的赏识呢?这就与他自遵义会议后在工作中的突出表现息息相关了。他在领导华北工作的近3年中,使得中国共产党成为华北最大的政党,在许多地方成为决定的力量,八路军成为坚持华北抗战的主力,这些成绩的取得实际上就是刘少奇卓有成效工作带来的直接结果。
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后,刘少奇去华中领导中原局(后改名华中局)和新四军的工作,在发展新四军和开辟根据地的工作都取得了卓著的成绩,尤其是皖南事变后,他负起了领导整个新四军和华中地区工作的全部责任,创造了新四军和抗日根据地向苏北发展的有利态势。
刘少奇不管在华北还是华中的工作,都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绩,这些成绩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超出了毛主席预期。正因为如此,刘少奇此次跃升为党内第二把手就表明毛主席对刘少奇就寄予了更大厚望,对刘少奇也越来越倚重,到了1945年毛主席赴重庆谈判前,甚至安排刘少奇代理了他的中央主席职务。也就是说,事实证明,刘少奇在党内地位快速提升是有原因的: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他的工作总是能超出毛主席的预期,因而获得了毛主席的赏识。
参考文献:
《刘少奇传》:金冲及著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8年11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