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茶的江湖里,有很多独孤求败。
大概是制作生茶没有太多技术含量,炒过几年茶,总会感觉自己的制茶技术,非常牛。
一旦有人觉得自己的工艺不行,分分钟就吵起来。
制茶界的独孤求败
茶商张老板,已经到茶山了。
以前帮张老板炒茶的茶农,找到厂里来,说:这两年,(非名山)茶农日子太难了。今年的春茶,能不能让我们来做。
张老板思考了一秒,学习茶农开启哭惨模式:茶叶太难卖,加工费太高,手工做不起。
最终,虽然茶农说一锅茶可以便宜10块20块,但张老板还是放弃手工炒茶了。
制茶界狠人,直接怼客户
那年,张老板的省外客户,跟朋友来做冰岛茶。
这位茶友是玩家,对茶有自己的理解,所以才不辞辛苦地跑到源头,自己选树,再请制茶师根据自己的理念,把茶叶制出来。
鲜叶拉到厂里,开始炒茶时,茶友在旁边看着炒。
锅温200度时,茶农就要把鲜叶下锅。
茶友赶紧说:温度还不够,到280度或者300度才下锅。
茶农一听,很是不爽地反问:你是在教我炒茶?
茶友礼貌地说:不敢,我需要的是高温快炒,您的温度不够,我们对制茶有各自的理解,可以求同存异。您制茶经验丰富,在我需要的温度,用最快的速度杀匀杀透即可。
没想到,茶农一听,立马就不爽了:我的制茶工艺,是我花大价钱,从制茶大师那里学来的。我做茶10年了,炒过的茶叶上万锅,你个外行,来教我做事。
这反应,把茶友吓得一愣一愣的,茶友为了避免自己的好茶废掉,还是好言相告,说:您是制茶经验丰富的人,能根据茶叶里的水分,恰到好处的把握摊青杀青的火候,您炒茶炒得多,达到我需要的温度,跟着感觉走,把握得住火候,制出来的茶叶,肯定好喝。
茶农一听,还在教我做事?直接撂挑子不干了,很拽的语气说:你厉害,你来炒,我不炒了。
茶友都惊呆了,只能打电话给张老板,张老板听完脸都绿了。
一边安抚茶友,一边打电话给茶农:每个人对工艺理解不一样,茶农特意从几千公里外来的,按照客户的要求,好好把茶叶制出来。
最后,茶农的确是照做了。茶友也没有挑刺,把茶叶定走。但是,这位茶友,再也没回头买过茶。
魔幻且混乱,茶商放弃手工炒茶
这种事发生在张老板身上,他越想越迷糊,问自己:怎么能这样对客户,是不是缺了你,茶叶就制不出来?
茶叶这东西,七分原料,三分工艺。只要原料好,能把茶做好的人一抓一大把。比你做的好的人,身边也很多啊!
只是,张老板为人厚道。茶农的工艺也还可以,茶叶给谁做都是做,跟茶农认识这么多年,也当帮一下茶农,让他们挣点钱。
而且,别人30块炒一锅茶,张老板的价格高,冰岛坝歪单株100块炒一锅,冰岛坝歪大树茶都是80炒一锅。
生意好做那些年,一个春茶,给茶农的鲜叶加工费都是10到20万。而且,挑拣黄叶等一天200块的工作,也让茶农家的亲戚来帮忙。
不想,遇到这样的结果。
张老板叫来茶农,还是给他次机会,说:以后,这种事,千万不能再出现。工艺没有绝对的对与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发挥你的长处,按客户的要求来。
不想,茶农一副根本不怕开水烫的样子:感觉那个人真的不懂工艺,外行指挥内行。
张老板不再说什么,却下定决心:以后的茶叶,宁愿机器做,也不要他们加工了。
前些年,茶农的茶叶好卖的时候,跟卖春茶比起来,一年10多万的加工费不算什么。
但是,2024年,茶山原料大积压了。非名山茶农的茶叶卖不出去。这时候,原本一年十几万的加工费,够一家老小的生活费了。
于是,只能再找回来:今年的茶叶,让我们来加工嘛。
只是,过了那个村,就没有那个店了。
制茶,遍地独孤求败
说来也奇怪,茶山上制茶的人,几乎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很懂工艺,几乎每个人都觉得自己的工艺天下第一。
或许,生茶的制茶工艺之所以会出现这么多独孤求败,大概是生茶工艺没什么技术含量。谁都可以练两锅,然后开始制茶。
不信?让他做熟茶试试。
机器VS手工,谁主沉浮?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茶商,转为机器杀青。
这种趋势的背后:实在是受不了制茶界的孤独求败,觉得自己的工艺天下第一,这没毛病,但好歹先把茶炒了能喝再说。
但是,制茶的茶农又不接受茶商的建议,有的茶商干脆放弃手工。
手工VS机器
通常,手工杀青的茶叶,表现多元,口感更佳。
手工炒出来的茶叶,喝起来更香,这是事实,这一点,类似柴火做饭和用电做饭,柴火饭的确更有味道。
但是,这有一个前提,制茶师的工艺非常牛。如果制茶师工艺很好,好原料配上手工杀青,手工就是绝佳选择。
但是,如果制茶的人是个半吊子,还充分发挥自己对茶的理解,加点焖黄工艺进去,这样的手工茶,心累了也无痕。
而机器杀青,效率高,口感稳定。只要原料好,控制好火候,机器制出来的茶叶,也很好喝。
机器杀青,没有灵魂?
有人说:机器杀青做出来的茶叶,没有灵魂。
其实,这个话题背后,更深层次的思考是:茶有没有变得更好喝。
手工和机器,并不是非此即彼。
少而精的茶叶,遇到制茶工艺很牛的制茶师,适合手工杀青。
如果批量太大,比如,一吨鲜叶,要在一天做出来。只能几个人做,人与人之间,制茶工艺有差别。
从鲜叶适合杀青就开始炒茶,半小时一锅,炒茶炒到后面,有的鲜叶,已经成白茶了。
这就叫,手工炒茶,同一批茶,做出几个味道,这是做茶最不想出现的情况。
在制茶工艺混乱的当下,比茶叶有没有灵魂更重要的是:茶叶好不好喝,同一批茶的品质有没有稳定性。
一泡茶,如果入口就想吐,纵然手工炒的,有灵魂,不好喝,也没人愿意要。一批茶叶,如果匀堆后还是几个味道,也没有茶商愿意为这样的手工买单。
相反的,只要原料不错,用机器杀青,控制好火候,把摊青好可以杀青的茶叶,在最短的时间内杀匀杀透,缩短时间跨度,避免了生普白茶化。
至少,一批茶,不会再出现几个味道。只要好喝,存得住,机器又有何妨。
机器和手工从来不是问题,好喝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