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茶,本就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还有茶圈奇人趣事、装点有茶相伴的生活,茶圈,越混越有意思。
有个大师,很懂茶
有个朋友在后台问:能不能合作一下?
老杨加了他,原来是做品鉴的同行,他说他有一个师傅,是真正的大师,很懂工艺、指导茶企做了几十吨茶叶。
也很懂品鉴,无论什么茶,只要一看、一泡、一喝、一闻,无论茶叶的产地、树龄,工艺和仓储,马上就显形。
大师的徒弟对老杨的冰岛坝歪很感兴趣,说可以带一提坝歪去他们那里,请大师帮忙品鉴一下,帮忙推广。
老杨只能说:坝歪单株,我们卖的很快,卖到这时候,就2公斤了,先带一饼试试。
喝出早上八点半采的
到了大师的工作室,只见大师穿着一套茶人服,手里飞快地盘着一串木珠子,见有人来,非常霸气地把珠子捏在手里,一动不动。
一阵寒暄之后,大师开始泡茶,提起水壶转来转去,水断断续续地洒在茶上。
大师说:这是我发明的某某某泡法,这种方法秉承茶叶天道,尊崇自然,注重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泡出来的茶非常香。
老杨一阵夸赞,大师听得很受用。茶叶泡出来一喝,的确比老杨泡的好喝多了。
喝茶时,大师说:你无需解释,我来盲品。
大师从浅尝到猛吞,从闭目细品到一杯饮下,三泡之后,才说:有冰岛老寨古树六成的功底,但坝歪有点涩感,如果能拼点冰岛老寨的中小树进去,茶叶必然更加进益。
老杨坦诚地说:我一开始的确想过拼一点别的茶弱化涩感,但最终还是决定卖纯料,虽然利润低一点,老客户喜欢,能卖完。
大师又仔细喝了一杯,说:你这茶叶应该早上8点半到9点采的,你猜我是怎么喝出来的。
老杨听得目瞪口呆,只能摇摇头,说:这个真不知道。
大师双眼死死看着老杨,说:我敏锐地察觉到这个茶叶里,水分子的含量比一般的春茶更多一些,而这个水又比较纯,才断定是清晨的露水没有散,就开始采摘。
而且,这个茶叶阳气不足,应该是长在背阴坡的古树。虽然树龄比较大,大约310年,但离水源有一段距离,甘腴程度不如老寨。
这事越想越好笑,就算是采摘同一地块的一片茶地,天不亮就到茶园里,有的是清晨采的,有的是接近中午采摘的,做出来最后要匀堆几次。
而且,老杨的坝歪,并不是独树独采独制,是丙野山、杨家寨,庙房梁子等好几个地块匀堆的。有的茶树大约300年,有的略小一点,这310年充满了满嘴跑火车的成分。
为了避免场面陷入尴尬,老杨识趣地问:那可怎么办?
大师满脸笑意地说:用工艺能补救,我对勐库茶的工艺很有研究,三月底下茶山的时候,可以给你指导一下制茶工艺。
老杨只能表示感谢,然后委婉拒绝。这几年,实在是被大师和专家搞怕了。
这类大师,总是带着一大帮人,春茶季开始就到厂里,春茶做完才走,十几个人,一个月的接待费,真不是小数目。
茶叶好做那几年,来者是客,接待一下没关系。但如今,茶叶难做,有心无力了。
你喝不出来,别人也喝不出来?
回头,跟茶商朋友聊起这位大师。
茶商说:这个人不坏,就是有点神棍,满嘴跑火车。
他也曾遇到山头茶的红利期,只是那些年,没钱收茶。只能卖茶文化,可这家伙偏不学好,喝茶喝得神神叨叨的,
而且,还有一套理所当然的说辞:你喝不出来,难道,别人也喝不出来。
最终,在神棍的路上越走越远,喝茶成了因为……所以……,喝茶一张嘴,喝出什么全靠编。
大师把茶叶炒糊了
据说,大师本人,又很好面子,喜欢在陌生人面前装一把。
有一年春茶,大师带着省外的茶友去茶山,到茶农家里指导工艺。
大师谈论起工艺,头头是道。讲着讲着,还真以为自己是制茶高手了,两杯烤酒下肚,非要亲自露上一手。
茶农说:炒茶做个示范,用中小树就可以了。
然而,大师偏不,就是要亲手炒一锅干毛茶1万的单株,说是他根据茶叶的生态风土研究茶的工艺,好原料配上他的好工艺,才会有绝佳口感。
谁料,大师锅边翻车,把茶叶炒糊了。茶农一看:这么贵的茶被你炒成这样,这茶已经卖不出去了,你只能买了。
大师一脸无奈,按理来说,自己主动炒茶,炒废的茶叶,应该要买走。
但大师也不容易,囊中实在羞涩,要是真把1万块赔了,往后几天,就只能在茶山化缘了。
大师脸皮不厚,倒没说老夫在昆明都有很多茶老板请我吃饭的,指导你做茶是给你面子。
大师只能讲道理,茶啊缘啊,以前的交情,往后的合作,扯了半天,就是不买下炒糊的茶叶。
最后,茶农无奈,把大师挖苦一顿,让他出5000块钱买走。大师只能硬着头皮付了钱。
从那之后,大师学乖了,虽然依旧爱面子,但到了茶山,不装了。
大师,茶叶测评逆袭
这两年,茶叶难做,大师的文化也不好卖。
大师充分发挥自己的品鉴技能,搞茶叶测评。
在茶商的圈子里,大师虽然神神叨叨的,但很有礼貌,也有些真才实学,加上一把年纪了,日子依旧清苦,难免让人同情。
加上大师评茶,实事求是。很多茶商,愿意把自己的茶叶给大师测评。
终于,大师找到混迹江湖的诀窍了:
茶商送他的茶叶,他先让弟子卖茶样,客人回购时,把茶商的茶叶拿来,内飞翘掉,包装换掉,当成自己的茶叶卖出去。
遇到品质好但价格高的茶叶,大师换了包装,卖便宜些,销量还不错。
这两年,大师有了稳定的收入,且知足常乐,看上去倒是更年轻了。
他身边的茶商知道后,说:这大哥也不容易,虽然喝茶有点神,但他人品没问题,就算是为茶圈增添几分快乐,看他过得好一点,也为他高兴。
果真是:茶行业很难,茶叶越来越难卖,做茶不能改命。
茶行业也很简单,做好茶品、做好人品,茶客的眼睛是雪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