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杨靖宇将军殉国85周年
1940年2月23日
缅怀 · 致敬
1940年2月23日,在白山黑水的冰天雪地中,一声枪响划破了寂静。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将军,以“头颅不惜抛掉,鲜血可以喷洒”的决绝姿态,用最后一丝气力射出反抗的子弹,壮烈殉国。他的胃里,没有一粒粮食,只有未消化的枯草、树皮和棉絮——这令人震撼的场景,成为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永恒注脚。
从豫南英杰到东北抗联旗帜
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1905—1940),原名马尚德,河南省确山县人。1923年,考入河南省立第一工业学校,在那里他接触到了《新青年》《向导》等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书刊,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受党组织委派,杨靖宇赴东北工作,他以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坚定的信仰,组建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率部在冰天雪地中与日寇周旋,成为日伪军闻风丧胆的“南杨北赵”之一。
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杨靖宇将军身先士卒,曾用“四不打”原则(即不利战斗、危害群众、无战利品、无有利地势的仗不打)凝聚军心,更以“化整为零、分散游击”的战术牵制日军兵力,配合全国抗战。
▲图/吉林省档案馆
吉林省档案馆于2025年2月21日首次公布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杨靖宇的一封信件档案。这封信在1937年10月的一次战斗中被日伪劫掠,并译为日文进行存档,现存于吉林省档案馆日本关东宪兵队司令部全宗。这份形成于1937年七七事变后的珍贵档案,为研究东北抗联配合全国抗战的战略决策提供了新实证。
国家记忆中的不朽丰碑
“靖宇”满语意为驱逐外敌,这个磐石破“围剿”、强渡辉发江、痛击邵本良……生前令敌人闻风丧胆、死后令对手由衷敬佩的化名,曾经是乃超、曾经是张贯一、曾经是马尚德,然而无论是组织农民暴动,还是远赴他乡革命;无论是领导抗日武装,还是最后壮烈殉国,“共产党员”是这位人民英雄从未改变的名字。冰天雪地里、饥寒交迫中、四面包围下、孤身作战时,杨靖宇用“头颅可断腹可剖,烈忾难消志不灭”的血性与忠诚,诠释了“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有名的义军领袖杨靖宇、赵尚志、李红光等等,他们都是共产党员,他们的坚决抗日艰苦奋斗的战绩,是人所共知的”。
2009年,杨靖宇入选“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2014年,杨靖宇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永恒的精神圣地
杨靖宇烈士陵园
杨靖宇烈士陵园是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将军的安葬地,坐落于通化市靖宇山上。为永远纪念杨靖宇将军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英勇奋斗的一生,并教育后代学习英雄的革命精神,1952年经国家内务部批准,在通化市筹建“杨靖宇烈士陵园”。
杨靖宇烈士陵园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园内共有5座古典式琉璃瓦建筑。正面为陵堂和墓室,墓室内的民族式棺柩中安放着杨靖宇将军的遗首和遗骨。甬道中央矗立着高5.35米的杨靖宇将军高大戎装铜像,花岗岩基座正面镌刻着彭真同志手书“民族英雄杨靖宇将军”。两侧的4个偏殿是杨靖宇将军生平业绩展厅,展出杨靖宇将军青少年时期的遗物和他在抗日战争艰苦岁月里的有关文物、文献、照片等280余件,全面展示了杨靖宇将军光辉而壮烈的一生。1957年7月1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朱德为杨靖宇烈士陵园题词:“人民英雄杨靖宇同志永垂不朽”。
1
▲图/杨靖宇烈士陵园
杨靖宇烈士陵园始建于1954年7月,1957年9月竣工,1958年正式对外开放。陵园门前共有46级台阶,分两部分,第一部分的35阶代表杨靖宇将军牺牲时的年龄,第二部分的11阶代表杨靖宇将军在东北浴血奋战的11年。
2
▲图/东北抗日联军纪念馆
“铁血英魂”是东北抗日联军纪念馆的主题。抗日战争14年间,东北抗联牺牲军级干部34名、师级干部49名、团级干部43名,更有万千无名勇士为国捐躯。
3
▲图/东北抗日联军纪念馆
14支举向空中的步枪,象征着东北军民14年艰苦抗战的光辉历程,亦是以军队最高礼仪——鸣枪礼,向抗联英烈致以崇高敬意。
血脉赓续 从历史走向未来
▲图/杨靖宇烈士陵园
85年过去,杨靖宇将军的精神早已融入民族血脉。他“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仰与“视死如归”的气节,激励着新时代的奋斗者。正如他在生命最后时刻的呐喊——“革命总是要成功的!”,这信念穿越时空,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动力。
今天,当我们站在靖宇陵园里,回望将军用生命书写的壮烈史诗,更应铭记:和平的阳光来之不易,唯有传承红色基因,方能告慰英灵、不负韶华。
历史,从不曾被遗忘。
我们回顾历史,
不是为了延续仇恨和痛苦,
而是为了在成长的过程中,
汲取经验和智慧,
激励我们更好地迎接当下的挑战,
走向更加光明的未来!
铭记历史 砥砺前行
来源:网信通化
主审 | 王远洋 审核 | 李蕴涵 编辑 | 杨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