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4月,人民英雄纪念碑正式建成,纪念碑背后的碑文已经成为口口相传的名句,甚至还登上了中小学的课本,这正是毛主席书写的碑文。
但让人奇怪的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但碑文上却没有提及分毫,毛主席亲自拟定的碑文为何只字不提“中国共产党”呢?
其实早在新中国成立前,毛主席就决定在北京修建一座大型的纪念碑,主要是用来几年再革命战争中牺牲的所有英雄,但是这座纪念碑在建造过程中却面临诸多难题。
首先就是选址,按照中国人的传统思维,既然是“碑”就有“墓”的性质,所以就要选择在比较偏远寂静的地方,所以最早的选址就在八宝山上,因为这里安葬着很多的烈士。
但是著名建筑大师林徽因认为,虽然八宝山地方不错,但毕竟这里只有部分烈士,这里的环境更适合建造一座专业的革命公墓,而纪念碑应该有更深的文化意义。所以这个纪念碑应该紧挨着天安门。
这个想法一说,就遭到很多人的意见,在繁华中心建造一个“碑”,成何体统,没想到,这个建议很快得到中央领导的认可,领导们认为,天安门自古以来就是文化重地,在以后的时间这里必然也会发展得更为繁华。
最后这件事还是交给毛主席和周总理顶多,最初把目标定在端门城楼,但是需要把端门城楼拆掉一个,毛主席认为不好,不应该拆除旧建筑,最后经过几天的筛选,中华门,相当于现在毛主席纪念堂的位置。
在规划最早的纪念碑样式时,确实引发了诸多激烈的争论。一部分人觉得,既然是要建造一座具有国家象征意义的纪念碑,就应当追求尽可能宏大的规模,像美国的华盛顿纪念碑,内部设有50层铁梯,还配备了一分钟就能急速抵达顶端的高速电梯,人们站在顶端可以俯瞰华盛顿全城。
不过,梁思成很快就对以华盛顿纪念碑为参考的提议予以否定。他主张,我们所要建造的纪念碑应依据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传统观念来设计,在形式上理应采用中国古代碑的样式。
在最初的设计方案里,纪念碑下方设有三个桥洞,目的是让游客能够通过桥洞走上纪念碑的底座。然而,著名建筑大师梁思成依旧不认可这种设计,他指出,这三个桥洞尽管融入了中国古代桥梁的元素,但却违背了结构的基本常理,会导致纪念碑的稳定性受到影响,游客进出桥洞存在一定的危险性,这与“永垂不朽”所蕴含的品质不相符。
经过周恩来总理、彭真等相关人员长时间的沟通与商讨,最终确定采用正方形底座托起纪念碑的形式,不再添加其他多余元素。
其整体结构为:在底座上雕刻大型浮雕,中间刻上毛主席题写的八个大字,最上方加上碑帽,也就是如今我们所看到的模样。
关于碑文,早在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期间,毛主席就撰写了三句话,最终被确定为纪念碑背面的碑文。然而,许多人对此感到困惑,毛主席所拟定的碑文尽管气势恢宏、饱含深情,却在全文中完全没有提及中国共产党的贡献。
实际上,这样的措辞恰恰彰显了毛主席作为一代伟人的英明之处,碑文既未提及共产党,也未书写解放军,而是将重点笔墨都放在了“纪念人民英雄”这一核心主旨上。
如此一来,更能凸显国家建立纪念碑的意义所在,让后世之人在瞻仰高耸的纪念碑以及那深刻有力的碑文时,便能自然而然地想起那些为了国家独立、人民幸福而英勇牺牲的人民英雄。
在毛主席的观念里,无论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就积极主动探索国家发展道路的有识之士,还是在建党之后愿意与中国共产党携手共同拯救国家的党外人士,他们都是值得敬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