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3月,由日寇在华殖民先锋“南满铁道株式会社总务部庶务课”编撰发行了一套图文并茂的书籍——《满洲概观》。此书比较详细地介绍了伪满时期中国东北的社会状况和风土人情,其中也不乏炫耀了一下日寇的殖民建设“成果”。尽管存在许多强词夺理、文过饰非的反动观点,但总体上还算是如实记录了一个特殊且一言难尽的历史时段。此书中有专门介绍吉林城的篇目,之所以没有称吉林市,源于伪吉林市公署要到4月1日才正式成立。
在吉林篇目中,最醒目的当属“市街全景”,此照片拍摄地点应是北山的峰峦之上,照片中但见城中街巷幽幽、房舍鳞鳞,城周近水澹澹、远山巍巍,一派悠悠静谧的古城风貌,难怪日本编辑会用“满洲的京都”来赞誉吉林城的风光之壮丽。
全景照片左下方为特写镜头“女子师范校的魁星楼”。魁星楼是吉林城早期文庙中的历史建筑,始建于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楼高14米,因楼上供有掌管科举文运的“魁星”而得名。1908年在城内的老文庙设立女子师范学校,1938年吉林女师迁至省女中。解放后老文庙由市第一实验小学使用,1964年魁星楼被拆除。
在吉林篇目右侧自上而下共四幅照片,第一幅为“市街”。画面前景身穿带有补丁服装的人,正由其他人的配合下,在马车上装卸棉包之类的货物。从远景中可见这是一条店铺林立的商业街。景深处可见高挑的幌子上依稀有“东升达”的字样,东升达为河南街上著名的商店;在东升达另一侧有高层建筑,应为和兴隆百货。故而可以推定这幅照片记录的是河南街的情形。
伪满吉林省公署即今天松江东路上的吉林市市政府所在位置。由于1937年11月12日(《船营区志》记载为10月),江沿街的江堤和道路施工才告结束,因而此照片的最前景还不是“江沿街”,而是东西辕门内的前庭院。
据《昌邑区志》记载:1937年吉林铁路局先后兴建了供局高级官员居住的铁安里住宅区,和供官员居住的北宁里住宅区。由于这幅“吉林铁路局-局宅”照片的出现,可知1937年应为铁安里竣工的时间,施工时间应该更早一些。很遗憾,我至今仍未想通这张照片的拍摄者是站在哪里拍摄的。
此照片标题为“满铁经营的东洋医院”。东洋医院是由日本医生石桥三郎于1914年在二道码头街(今和龙街)创立的西医医院。该医院后来被满铁会社收购,作为会社的职员医院,故而也称满铁医院。1923年,医院迁至大马路(今重庆街)新建的院区。院区中,主座诊疗楼为东西合璧的建筑,因形状而被俗称为“八角楼”。该建筑堪称吉林市历史上最美的建筑之一,1999年被拆除时,仍保持着良好的建筑品质。
在吉林篇的下方有两幅照片,左侧一张为“松花江筏”。当时尚未修建丰满大坝,松花江仍有原木结筏,借春水而下,在吉林城集散。由于木料售出尚待时日,因而木排上“放排”人在木筏上生活的小窝棚,仍旧继续发挥起居功效。
在吉林篇的下方居中为一幅与粮食运输有关的照片,由于原图文字模糊,看不清具体所写。在其他中文资料中,看到编者用中文标注为“出荷粮外运”。关于这些资料对这幅照片以“出荷粮”当作解释,我是存有异议的。出荷粮一般是指日伪当局从1939年开始实行的臭名昭彰的“粮谷出荷”制度,该制度旨在对中国农民生产的农产品实行强制性的全面统制和掠夺。但是在1936年时,该制度还没有推出,故而原图中即便有“出荷”字样,也应是日语“发送”的含义,以出荷粮来翻译应为不妥。
除吉林篇外,《满洲概观》中还载有其他一些吉林城的照片,如“奉吉铁路”(沈阳到吉林的铁路,即民国奉海铁路和吉海铁路并轨后的铁路线)篇里,就有“黄旗屯站”的照片。
本文为优雅的胡子原创文章,其他自媒体转载须经作者同意
特别鸣谢贾大为先生对本人撰写此文给予的支持和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