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中原军区成立于抗战胜利后不久,有三个军分区,外加两个野战纵队。第一纵队的司令员那可是赫赫有名,他是红四方面军的副总指挥,建国后也被授予大将的王树声。而第一纵队有三个旅,第一旅就是大名鼎鼎的“皮旅”,旅长便是皮定均。
皮定均13岁就参加了革命,在红四方面军时期担任过团长,抗战期间他也担任过团长以及军分区司令员。后来,他担任司令员,组建豫西抗日游击支队(即第1支队),并率部挺进豫西,打开了抗日局面。
抗战胜利后,他担任中原军区第1纵队1旅旅长。也正是在之后的中原突围中,他的第1旅担负起了掩护主力突围的任务。为了牵制国民党军对兄弟部队的追击,他率部穿插于国民党军重兵集团之间,经20余天连续奋战,冲破国民党军的堵截、封锁,抵达苏皖解放区。
从此1纵1旅这支部队被人们称为“皮旅”,“皮旅”也成为名震华夏的英雄部队。1955年授衔的时候,皮定均被授予中将军衔。
而第一纵队另外两位旅长,同样在1955年授衔的时候被授予中将军衔,那么这是因为什么呢?
第2旅旅长是张才千
张才千也是红四方面军出身,参加过黄麻起义,加入红军后参加了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和反“围剿”战役。长征期间,他曾三次爬雪山、过草地。红军时期,张才千担任过师长一职。
抗战开始后,张才千担任的是770团的团长,尽管也是主力团长,但他长期留守大后方,搞大生产运动。一直到抗战后期,他才去了豫西,任豫西军区第4军分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初期,张才千任中原军区第1纵队2旅旅长、纵队参谋长等职,中原突围去了鄂西北,在湘鄂川黔四省边界纵横驰骋。期间,他也担任过鄂西北军区副司令员,也曾任中野的纵队司令员等职。
第3旅旅长是刘昌毅
他同样来自红四方面军,担任过27师76团团长,参加了鄂豫皖苏区四次反“围剿”和创建川陕苏区的斗争。
抗战期间,刘昌毅长期战斗在太行山区,从第386旅侦察科科长,逐渐成长为太行军区第三分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到了抗战后期,刘昌毅率部挺进豫西,配合兄弟部队牢牢控制了中原地区。
解放战争期间,他担任3旅旅长,不久升任第一纵队副司令员。中原突围中,他率部掩护主力进入武当山区,开辟鄂西北根据地,胜利完成突围战役。不久,他担任了鄂西北军区的副司令员。在后来成立皖西人民自卫军后,他又任司令员,全面负责皖西地区的工作,为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后期,他调入野战部队担任3纵副司令员,并在之后担任第4兵团15军副军长。
新中国的开国中将有177位,其中正兵团级1人,军队无级别3人。
正兵团级的徐立清是很特殊的,他本来拟授就是上将,只不过他特意要求降了军衔。另外三位则是来自少数民族,他们分别是新疆的赛福鼎·艾则孜,以及西藏的阿沛·阿旺晋美和朵噶·彭错饶杰。可见,开国中将基本上是在副兵团级和准兵团级以及正军级的将领选择。
皮定均是正军级,正常来讲,其实他授予少将是合适的。但在授衔的时候,主席在他名下批示“皮有功,少晋中”,这也让他成为了开国中将。我们都知道,这主要就是因为中原突围中的贡献。
从名气上看,显然皮定均比另外两位旅长要大的多。
然而张才千从资历上看明显是高于皮定均的。红军时期,张才千担任过师长。红军改编为八路军,他是主力团的团长。别的不说,单单129师里面的团长,就有陈锡联这样后来被授上将的将领。同样,771团的团长徐深吉也被授予了中将。
因此,资历老的张才千被授予中将其实是合理的。
刘昌毅和皮定均差不多,都是红军时期的团长。虽然资历有些浅,但在抗战期间刘昌毅长期战斗在太行山区,功劳巨大。抗战胜利后,他也是纵队的副司令员。中原突围到鄂西北,还担任副司令员。因为形势的发展,导致他后期才进入野战部队,但这不能磨灭他在创建鄂西北以及皖西根据地的重要贡献。
毕竟授衔是对于一个将领的综合考量,因此军衔的评定也不是那么绝对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