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1月10日,张学良的府邸弥漫着一种令人窒息的紧张气息。面对跪在面前的杨宇霆,张学良手中握着一枚银元,眼神复杂。“正面杀,反面放。”
看似是一场游戏,但结果却指向了“杀”。
在很多年后,张学良回忆此事时坦言:“杀杨宇霆之前,我从不信迷信;杀他之后,我不得不信。”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杨宇霆的死,真的是“天意”决定的吗?
一、积怨已深:杨宇霆为何必须死?
在张作霖去世后,年仅28岁的张学良接过父亲留下的庞大军政遗产,然而,他的统治地位并非稳固无忧。在他的权力体系中,杨宇霆无疑是最大的威胁。
首先,两人出身不同的军事体系,理念冲突严重。张学良成长于东北讲武堂,受新式军事教育熏陶,而杨宇霆则是在日本士官学校深造,深受日式军国主义影响。二人军事思想上的分歧,使他们之间的裂痕日益加深。
其次,杨宇霆在张作霖死后,对张学良的态度极为强硬,甚至公然打压。在东三省军政长官人选问题上,杨宇霆力荐张作相,而非张学良。
更致命的是,杨宇霆在东北易帜问题上与张学良彻底决裂。张学良决心接受南京政府的统一号召,宣布东北归顺,然而杨宇霆却强烈反对。
除此之外,杨宇霆对张学良的个人生活也颇有微词。张学良嗜鸦片成瘾,杨宇霆多次当众斥责,甚至在军中散播张学良沉迷烟土、不务正业的言论。
然而,尽管有诸多矛盾,张学良始终未下杀手,真正让他下定决心的是杨宇霆在1929年1月10日的那次试探——要求成立“东北铁路督办公署”,并让自己的亲信担任要职。
二、“天意”的裁决:银元三掷,生死已定
1929年1月10日午后,杨宇霆带着自己的副手常荫槐来到张学良府邸,提出成立“东北铁路督办公署”的要求,并希望张学良立刻签字批准。此举不仅挑战了张学良的权威,更被后者视为“架空自己”的企图。
张学良面色冷峻,但未当场发作,而是淡淡地回复:“饭后再议。”杨宇霆不疑有他,起身告辞。两小时后,杨宇霆再次回到府邸,他并不知道,此刻的张学良,已经布下了杀局。
当杨宇霆刚刚跨入书房,几名荷枪实弹的卫兵立刻上前,将他死死按住。
然而,就在此刻,张学良突然停顿。他终究还是无法彻底无视内心的挣扎,于是,他决定将杨宇霆的生死交由“天意”。
他拿出一枚银元,宣布:“正面杀,反面放。”银元在空中翻滚,落地,正面朝上。
他皱了皱眉,捡起银元,再次掷出——仍是正面。
第三次,他深吸一口气,再度掷出,结果依旧未变。
或许是内心的不安,或许是对天命的忌惮,他决定反向测试:“正面放,反面杀。”可结果依旧。
于是,张学良深吸一口气,低声吐出两个字:“执行。”
枪声响起,杨宇霆倒在血泊之中。
三、信仰的崩塌:张学良为何“不得不信”?
杨宇霆的死讯次日便传遍东北,张学良迅速控制局势,以“阻碍国家统一”为由宣布其罪状。然而,在外界看来,这不过是一次权力斗争的终结,可对于张学良本人而言,他的人生轨迹却悄然发生了变化。
多年后,张学良回忆此事时,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杀杨宇霆前,我从不信迷信;杀他后,我不得不信。”
可能是银元的“异常”让他产生了对命运的敬畏。毕竟,连续六次投掷,结果都指向“杀”,不免让人心生疑虑。
也可能是他需要一个心理支撑,来减轻杀人的负罪感。此外,张学良一生经历多次大起大落,最终被软禁半个世纪,他可能在回顾往事时,逐渐相信“冥冥之中自有定数”。
或许,在历史的长河中,还真的有一些决定,早已超越了人力所能掌控的范畴,成为一种无法解释的命运轮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