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迷们对于民国时期仿制的百禄野战炮都不陌生,这是一种性能很不错的火炮,当然前提是不考虑炮重的情况下。原型是奥匈帝国在一战时期生产的M1918式野战炮,口径为83.5毫米,最大射程超过12000米,射速10发/分钟,综合性能在一战时期相当优秀。上世纪20年代,张作霖的沈阳兵工厂对其进行了仿制,并命名为辽造一四式77毫米野战炮,不过在仿制时将口径改为77毫米,目的为了减重。
辽造一四式77毫米野战炮
为什么会仿制M1918式野战炮呢?要知道在亚洲,首先考虑的因素应是炮重,旧中国的道路情况和糟糕的马政限制了重型火炮的应用。辽造一四式77毫米野战炮放列全重1350公斤,行列全重2250公斤,实在太重了。以张作霖的精明,不可能看不到这点,再说当时张作霖有日本人的支持,武器装备上并不缺,日本人连150毫米榴弹炮都提供给张作霖了,沈阳兵工厂可以批量生产150毫米榴弹炮,虽然这个生产更多是来料组装。
至于野战炮,当时日本三八式75毫米野战炮虽然最大射程只有8350米,但放列全重只有947公斤,行列全重1734公斤,轻便多了。至于威力,三八式野战炮在旧中国足够了,当时各路军阀普遍身管火炮数量少、口径小,即使有也是以75毫米山炮居多。就算是后来北伐军北伐的时候,在火炮方面,无论数量还是性能都远不如东北军装备的火炮。因此,从逻辑上讲没必要舍近求远,不远万里从欧洲进口部件。从后勤方面讲,同时装备两种不同口径的野战炮也不利于后勤保障。
三八式75毫米野战炮
最大的可能是成本很低,比从日本进口部件生产辽造一三式75毫米野战炮(仿制三八式野战炮)要低不少,否则没这个必要(还要冒着得罪日本人的风险)。这个可能性其实很大,分析如下:
M1918式野战炮是1918年才定型的,此时一战都快结束了,奥匈帝国战败后直接解体,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原先兵工厂生产的大量武器装备都成了一战剩余物资,需要进行处理,加上国家都解体了,价格肯定相当便宜,参照一下欧洲倾销给北洋军阀的一战军事物资价格(据说步枪是按斤卖的,价格相当便宜)。奉系军阀张作霖当时从欧洲淘到不少好东西,M1918式野战炮就是其中一款。
该炮还是偏重了
还有一战结束后,欧洲军工人才也好找,沈阳兵工厂就是聘用奥地利技术顾问哈德曼对M1918式野战炮进行改造,把口径由83.5毫米改为77毫米。虽然辽造一四式77毫米野战炮与原版比,初速和膛压有所下降,但重量亦有所降低!这个奥地利技术顾问很可能就是当时设计M1918式野战炮的成员之一,因为改造很成功、也很顺利,只有精通火炮结构的人才能在技术条件差的环境下快速达成。
至于批量生产也很容易,不就是来料加工嘛!沈阳兵工厂从欧洲进口了320门的部件,1924年至1931年生产了300门。虽然算一下年产量真不高,但别忘了沈阳兵工厂同时还在生产其他各型武器装备,日系75毫米山野炮、150毫米榴弹炮等都在同步生产。以当时中国的工业水平,能做到这个程度算很不错了,对比看看国府的黄金十年才折腾出几门火炮?
有人可能要问,上世纪20年代不是有对华武器禁运条约吗?如何把300多门火炮的部件采购回来。其实这个武器禁运条约本就是虚的,漏洞百出,别太当回事情。这个协议是英、美牵头搞的,结果列强们刚达成协议,英国转头就卖给北洋政府上百架飞机,声称是商业用途。日本也不甘示弱,卖给中国军阀大批火药,声称是用于修路开矿。意大利人更是大聪明,把近10万支步枪包装成玩具卖到中国。
射程确实很不错
东北军用辽造一四式77毫米野战炮组建了多支炮兵部队,每个炮兵团配备36门,1931年整编番号后炮兵第13、16团等装备此型野战炮。同时东北军的一些步兵部队也配备有辽造一四式77毫米野战炮,一般是一个炮兵营,12门。只可惜九一八事变中,大批辽造一四式77毫米野战炮落入日寇之手,数量在百门以上。
最后说一下该炮性能,辽造一四式77毫米野战炮主要性能:放列全重1350公斤,行列全重2250公斤,炮管长2320毫米(30倍径),口径77毫米,高低射界-8°~+45°,方向射界左右各3.5°,弹重8公斤,最大射程10000米,炮口初速500米/秒,射速12发/分钟。后来巩县兵工厂为该炮配备了新式弹药,最大射程达到11400米,炮口初速528.5米/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