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档激战仍酣,《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却意外遇冷,让人大跌眼镜。

总有人嘲讽观众“叶公好龙”——喊着要还原原著,真拍出来又说老套。但《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春节档票房遇冷证明,观众反感的从来不是“忠于原著”,而是编剧用三流网文套路糟蹋经典。



当元始天尊沦为充电宝,殷郊法相形似“塑料手办”,这些魔改本质是创作能力的匮乏,与“改编创新”没有半毛钱关系。



一、400年前许仲琳的剧本,吊打九成当代编剧

关于许仲琳版《封神演义》,明代钟惺批注里藏着惊人的真相:这部被一些读者贬为“流水账”的小说,早把好莱坞编剧课精髓玩透了。



殷郊背叛阐教前的心理挣扎,比《雷神》洛基的堕落更有宿命感;土行孙迎娶邓婵玉的黑色幽默,比漫威插科打诨更高级;姜子牙封神时的权力博弈,简直是神话版《纸牌屋》。这些被影视改编抛弃的精华,在原著的字里行间熠熠生辉。



当代编剧奉为圭臬的“人物弧光”,许仲琳四百年前就玩明白了。

看看原著哪吒的成长线:从剔骨还父的极端叛逆,到莲花化身后的顿悟,再到伐纣先锋的责任觉醒——这可比把雷震子改编成无脑打手深刻多了。



《封神》表面是神魔打架,内核是人性挣扎,可惜现在编剧却热衷把神仙拍成超英手办。

二、魔改遮羞布下的真相:影视工业链断裂

总有人甩锅“原著不适合影视化”,但1927年的封神电影《哪吒出世》早就验证过原著的可拍性。当时连特效都没有,可能全靠京剧武生吊威亚演风火轮,照样完成了神话故事的影视化。

如今投资30亿的《封神》,却把殷郊法相拍成五毛特效——不是技术不行,是创作理念彻底 “翻车”。



对比两个名场面就知道差距:原著“广成子三谒碧游宫”,通天教主从淡定到暴怒的情绪递进,堪比《教父》科莱昂的层次表演;电影版的神仙打架却简陋得似菜鸡互啄,活像网瘾少年抢电脑。

这不是改编,是降维。



更荒唐的是,明代刻本里姜子牙的台词“天命无常,惟有德者居之”,直接抄到剧本里就是现成的金句。但某些编剧偏要炮制出“用你自己的方式,去成为一个真正的神”这种空洞无物的台词,还被拥趸美其名曰“年轻化表达”。



三、为原著正名:资深书迷的愤怒与呼吁

《封神演义》看似杂乱的人物关系,实则是精心设计的“封神宇宙”雏形。

十二金仙对应十二地支,魔家四将暗合四方星宿,连龙须虎这种路人甲都有上古瑞兽原型。这些被影视改编忽视的体系化设定,在许仲琳原著里早有暗示。





打脸的是,常被诟病“漏洞百出”的原著反而经得起考证。据岳麓书社新版考证出,萧银失踪是因为明代刻本缺页,清刻本已补全其战死十绝阵的结局;高明高觉“漏封神”实为后世传抄错误,正统道藏版明确记载二人受封“监察神”。某些编剧抓着刻本瑕疵当改编借口,却对学界成果视而不见。



南开大学陈洪教授这样评价:“在诸多古代神魔小说中,《封神演义》的地位和影响仅次于《西游记》。这部书看似通俗,却有着相当丰富、复杂的文化内涵。”

四、《封神演义》影视化可行性方案:用21世纪技术拍16世纪神作

1、剧本照抄明代刻本,直接采用许仲琳版。

编剧应该做的是将文字影视化,而不是篡改剧情。编剧应该学会尊重原著,而不是只想着在影视作品里秀自己的存在感。

比如原著第48回“陆压献计射公明”,编剧如果能加上“此处当有乌云蔽日,鸦雀哀鸣”的想象,直接转化成电影就是绝佳氛围镜头。



2、特效要为原著服务,用科学思维拍摄玄学。

计算混天绫的流体力学,模拟番天印的引力效应,用量子纠缠解释千里传音。用现代技术激活传统文本,这才是《封神演义》影视化的正确打开方式。

3、考据不是cosplay,别再搞中西混搭风服装。

多去看看国博的“古代服饰文化展”,里面有不少详实的商周服饰资料。虽不能奢望据此“复原”历史,但尽量靠近总是没问题的。





4、互动:深度挖掘,满足观众求知欲。

观众不是文盲,观众渴求深度,别总想着“降低理解门槛”。完全可以像《沙丘》那样做术语词典,映后扫码看神仙谱系图,用互动APP解锁法宝原型。

结语:改编的终极形态,是让原著自己说话

当我们争论该不该魔改时,故宫博物院早已用AR技术让《千里江山图》“活”过来——没有加恐龙也没有改配色,照样火爆全网。



许仲琳的原著经历过四百年岁月洗礼,比任何当代编剧都懂国人审美与精神需求。所谓“还原原著”,本质是相信时间筛选过的智慧。

影视从业者们该想通了:与其斥巨资请编剧写烂剧本,不如把预算砸在复现原著上,除了明显硬伤,其他都别改。

想象一下,当商周古人向我们走来,当观众不再以为“申公豹是豹子精”,当十绝阵在IMAX银幕展开时,那些说“原著不适合影视化”的人,才会明白什么是降维打击。

(完)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