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的来源非常古老,早期形象以忿怒相为主,和后来粉雕玉琢的童子相判若两人。据唐代《北方毗沙门天王随军护法仪轨》记载,哪吒“手捧戟,以恶眼见四方”,职能是护卫佛法。若有僧尼生起不善之心,即以金刚棒打其头。
宋元时期,哪吒的佛教属性与本土信仰加速融合。在元杂剧《二郎神醉射锁魔镜》《猛烈哪吒三变化》中,哪吒的对手具象化为金睛百眼鬼之类。他也从降魔护法悄悄变为天庭秩序维护者。这个身份,一直延续到《西游记》。孙悟空自立为齐天大圣,哪吒是征伐花果山的主力。这个时候,哪吒已经成了“诚为天上麒麟子,果是烟霞彩凤仙”的童子。
中国古代社会形态是世俗社会。相较而言,宗教严于善恶、神魔的分野,神灵形象往往是教义的符号,容易两极分化,如金刚怒目、菩萨低眉。世俗社会即便崇奉神灵,也总愿意将其塑造成百姓喜闻乐见的样子。于是,哪吒从明代开始逐渐褪去凶相。
在《封神演义》,哪吒的形象又发生了一个变化。最开始闹海的时候,哪吒自然还是孩子。但太乙真人为他用荷花重塑身体,“响一声,跳起一个人来,面如傅粉,唇似涂朱,眼运精光,身长一丈六尺”,更像一个青少年。这是因为在《封神演义》里,哪吒的身份发生了改变:他的任务是辅佐明君,伐纣安周,充当先行官。形象高大一点、成熟一些,才能在战斗中独当一面,才能让读者信服。
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富强大街与塔南路交口处的哪吒主题墙绘,吸引市民前来参观打卡。
从明代开始到今天,一代代人都敏锐地意识到哪吒身上的价值:“成长”是英雄故事的永恒主题。同时,通过写未成年人,又可以带出一整个家庭来。这个意义之重大,远远超过佛教护法神的原初设定,也在一定意义上超过孙悟空。孙悟空是天产石猴,虽然也有成长,但他“无父无母”,其冒险故事带有极强的个人化色彩。近年来,中外电影都有从个人冒险回归家庭的倾向,哪吒的意义随之更加凸显。
在电影《哪吒2》中,哪吒的形象又发生了一些改变:第一,原来那个旧式娃娃粉妆玉琢的标准像不见了,愈发精灵古怪;第二,年龄似乎又变小了,大部分场合以三岁小孩形象示人。这说明什么问题?只要把握住“哪吒形象投射的是受众心态”原则,就不难理解。
比如,在当下快节奏的生活里,人们面临的压力和烦恼比以前要多。此时,人们需要有一个场合、一个契机,释放自己的真性情,暂时回归无忧无虑的儿童状态。哪吒古灵精怪的一面,通过一些幽默、搞怪的行为和语言,恰恰满足了这一想象和期盼。不过,今天的中国人也不回避挑战,不会永远当一个长不大的孩子。所以,在重大事件来临时,那个“魔童”就会变身为浑身烈焰的勇武少年。
(作者:中国西游记文化研究会会员、中华书局《西游记》校注者 李天飞)
原标题:学林随笔丨中外电影的这一倾向,让哪吒的意义“超过悟空”
栏目主编:王珍 题图来源:新华社 图片来源:新华社 图片编辑:雍凯
来源:作者:李天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