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产盗墓题材的文学与影视化浪潮中,《鬼吹灯》作为开山之作,奠定了“盗墓宇宙”的基石,但是《盗墓笔记》后来居上,作为一部早期在贴吧更新,被广大网友称为《鬼吹灯》同人小说,却成为了更具大众影响力的文化现象。那么,明明鬼吹灯才是盗墓题材的开山鼻祖,为何热度始终比不过盗墓笔记?
首先,《鬼吹灯》以扎实的民俗知识、历史背景和探险逻辑构建了一个专业化的盗墓世界。天下霸唱凭借地质学家庭背景和丰富的民间传说积累,赋予小说强烈的真实感与厚重感,如“摸金校尉”的规则、黑驴蹄子等设定至今都被奉为经典。然而,这种“硬核”风格虽然赢得了口碑,却因为叙事模式比较单一,如主角团队总能化险为夷,逐渐让读者产生审美疲劳。
反观《盗墓笔记》,南派三叔选择了一条更加讨巧的路径,即弱化专业性,强化人物关系和情感张力。吴邪与张起灵的“瓶邪”羁绊、九门家族的权谋纠葛,以及角色间复杂的命运联系,让读者从“看冒险”转向“嗑CP”。这种情感驱动不仅降低了阅读门槛,还催生了庞大的同人创作生态,甚至吸引了许多未读过原著的“CP粉”。
其次,《鬼吹灯》的粉丝群体主要以男性为主,注重情节逻辑与探险细节,讨论多围绕世界观设定展开。这种“理性粉”的特质虽稳固,却难形成病毒式传播。而《盗墓笔记》通过角色人设的偶像化,如“小哥”张起灵的冰山美男形象,成功打入女性市场,并借助同人创作、线下展会、周边衍生品等构建了强黏性的粉丝圈层。
南派三叔甚至主动迎合粉丝需求,将同人设定反哺到官方作品中,形成“共创式IP”。此外,《盗墓笔记》刻意留白的叙事(如“终极”之谜)为粉丝提供了无限解读空间,这种“开放式结局”策略虽被诟病为“挖坑不填”,却巧妙地将作品热度维系了十余年。
最后,《鬼吹灯》的影视化之路受制于早期版权贱卖的困局。天下霸唱以10万元卖出全版权,导致后续改编权分散,作品质量参差不齐。直到近年,《精绝古城》、《龙岭迷窟》等剧集以高还原度和实力派演员扳回一城,逐渐形成稳定的系列化开发。
而《盗墓笔记》的影视化则充满争议。南派三叔虽然掌握版权,却因急功近利的选择流量明星、混乱的改编节奏,导致口碑崩坏。讽刺的是,唯一高分剧《终极笔记》反而与他无关。尽管如此,流量策略仍为《盗墓笔记》带来了更高的商业价值,如爱奇艺首部网剧狂揽500万会员。
天下霸唱的版权悲剧是《鬼吹灯》最大的软肋。失去IP控制权后,他无法补全世界观设定,甚至因续写自己的作品被告上法庭。反观南派三叔,从小说连载初期便注重IP的全产业链布局,成立南派泛娱公司,涉足影视、游戏、动漫、线下实景娱乐等领域,将《盗墓笔记》打造成估值超200亿的商业帝国。
《鬼吹
《鬼吹灯》与《盗墓笔记》的竞争,本质是两种创作哲学与运营模式的较量。前者以专业性树立行业标杆,后者以情感和商业嗅觉捕获大众市场。若论文学价值,《鬼吹灯》更胜一筹;若论IP影响力,《盗墓笔记》无疑占优。两者的差异恰恰证明:在文化消费时代,内容深度与商业广度并非对立,而是共同构成了多元的创作生态。
对此,小伙伴们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大家在评论区中留言讨论。本期内容就到这里,感谢大家的支持,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