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作家出版社,发现更多文学好书



《群山绝响》

方英文 著

作家出版社

近日,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方英文长篇小说《群山绝响》由作家出版社再版。《群山绝响》是方英文继《落红》《后花园》之后的第三部长篇小说,据悉,方英文完成《群山绝响》耗时3年,几订其稿,小说手稿二十卷、每卷12500字,均以毛笔书写,用心良多。小说自出版后反响热烈,传看度不减,专家析文与读者评论超过百万字。


《群山绝响》手稿图页


新书介绍

作品主要讲述了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生长于秦巴山区汉江之边一个乡村少年的心智成长,由此还原出人民公社末期的民生百态,在物质匮乏的清贫年代中,山乡人却依然能坚守着质朴、纯净的操守,苦中作乐,浮躁社会中的善良坚守。农村的俗世风情,山水音画,社会背景的波澜壮阔等都被作者以清朗婉俏的语言行云流水般渐次呈现出来,生动而接地气。全书人物众多,性格鲜明,历史细节生动真实,在悲悯的人性书写中,完成了对时代的凭悼。


名家推荐

英文兄此作发乎情止乎礼。对昔日生活之泥泞窘迫,看得真切,又有天高云淡的宽余旷远。如此襟怀,如此态度,有传统的底子,也是心性修为。因此,《群山绝响》与诸多同类题材的作品断然不是同类。它眼光别具,所见迥异。

——李敬泽

是少年颂歌呢还是少年哀歌?这是一个时代的绝响。无数人经历了那个时代,有心人难忘,有志者记录,有佛眼的少年使哀痛凝晶化珠为不腐不朽的艺术。元尚婴啊,你是那个时代无数少年的化身啊!

——周 涛

如果说方英文的《群山绝响》延续拓展了自己博雅温婉的叙事风格,并没有错。但是你可读出了作者对自己的颠覆?平淡中深藏沉郁顿挫,平易亲和中尽显宽阔气象。小说通过一个乡村少年的心智成长,概括了一个时代的精神历程,在悲悯的人性书写中,完成了对一个时代的凭悼。

——李国平

《群山绝响》取材于四十多年前的乡村生活,精细逼真地还原了一个时代的落霞与孤鹜。众生不易,却皆能顺应与变通,展示出令人叹息的生存智慧。亲情爱情纯净动人,哀而不伤;笔法微妙、修辞婉讽;自然状写尤为妥帖,诗、音、画三美兼融。

——仵 埂

《群山绝响》小事含要义,从容显张力。这部可读耐读的长篇小说,通过奇崛瑰丽的文学话语,饱含着对社会演绎与人性百态的梳理与整合,写出了城乡二元分治格局下的种种敏感而强烈的具体社会效应,诸如物价与供给、阶层与落差、宗教与伦理、民歌与灵异……小说写到这个份儿上,就不止是写个故事、写个人物,而是真正跨越了文学殿堂、逸出了文学,延展并兼备了史学、社会学、心理学、文化学和经济学的价值与意义……可以说《群山绝响》是中国当代文坛的一个重要收获。

——张志春

这是一部内蕴丰富深远的小说,对于不同阶层的人物性格均有着精准的把握,举重若轻地反驳了历史化的宏大叙事、英雄化的审美风格,显示出独有的价值意义。

——周燕芬


作者介绍


方英文,陕西镇安人,1958年出生,1983年毕业于西北大学汉语言文学系。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毛笔写作,书文双美;风格峻拔,讥诮抒情。出版各类作品六百万字,以三部长篇小说最具影响:《落红》获首届柳青文学奖,《后花园》入围八届茅盾文学奖,《群山绝响》参评十届茅奖。另有中短篇小说集《米霞》《昙朵》,散文集《短眠》《偶为霞客》《夜行》等十余种,及书法小品文集《风月年少》。因语言典范,作品经常被选作海峡两岸大中及研究生考试题。英文版小说集《太阳语》、阿拉伯文版小说集《梅唐》。作品再版率高,广受读者喜爱。获“中国新时代风雅名士”称号(2012)。


文章试读

腊月很干燥,人人心里祈雨盼雪,但是老天爷依然麻木不仁着。山颜川色一概褐黄,区别只在平地的浅黄与山坡的深黄。小河流水清细如涓,由于流量太小,所以倾听那微微流淌的声音,像是几只小猫咪拱吃母猫的奶哩。四望单调,于是柳会计门前的那棵冬 青树,就显得特别醒目与生机盎然。那棵冬青树和冬青树后的院子,原本属于元尚婴家,后来被四户贫下中农分住了去。柳会计家是其中的一家,田信康家是其中的另一家。


元尚婴爷爷是个地主,鼎盛期拥有两百亩土地。还当过民国政府的基层官员,曾一度比乡长大,管了八个乡呢。那时为了方便,“上面”将分属两个县的、八个地形相近的乡连成一片,让元尚婴的爷爷临时受命“联乡主任”,略高于如今的汉叔区革命委员会主任,因为汉叔区只管了五个人民公社。也就“联乡主任”了四个月,便天地大翻盘了。

元尚婴爷爷的院子被分配后,全家就搬到距老院子半里地的那三间土房居住了。土房原先,两间圈牛,一间有通铺,住长工短工。牛是四头,长工是三个。短工人数视收、种两季而定。若是天气不好必须抢收,乡邻们就都跑来帮忙,没有谁个提说“工钱”二 字。元家此时必定做出好饭好菜招待大家,而且一定要上酒。抢收粮食要紧啊,谁有心思喝酒!长工之一是田信康的爷爷,短工之一是柳会计的父亲。三间土房选址,全然是图个种地收粮时的方便。所以房前,有一个三分地的“道场”。当然不是用于道士作法,而是为了碾粮食、晒粮食。没了那些土地,如此大的道场也就失去了意义,随即被收缩,只有原来的八分之一大小了。


一只乌鸦从南坡往北坡横飞。飞过小河上空时,“嘎——嘎——”叫了两声。难听的声音虽然打破了寂寞,反倒给人以愈发沉闷与凄惶的感觉。其实人们都在杨家沟里战天斗地,热火朝天地 修大寨田哩。腊月这个季节,没庄稼可种,没粮食可收,却不能让自然冬眠,不能让人们懒汉。

杨家沟里住着四户人家,却没一家姓杨的,且是一户一姓:姓石的,姓胡的,姓班的,姓麻的。姓麻的就是麻队长麻顺篓。

楚子川公社有七个生产大队。精华的川道地带,分属于四个生产大队。人口较密,人均耕地不足两亩。且这两亩地中的一亩多, 是在山坡上开荒而成的,亩产只百十来斤。这一是坡地本身不保墒,二是种地浮皮潦草。人对不起地,地就辜负人。第三个原因是种子入地后,先被田鼠刨一部分出来吃掉;苗子冒出后,兔子再嚼一部分;成熟了的颗粒,飞鸟是不会放过的。所幸野猪绝了迹,否则更没有几颗粮食留给人吃了。山上的树木,早已被伐光剃净,当作燃料,大炼了残钢废铁。如今基本是秃子山,野猪没法藏的。山上的草木也如同庄稼,每年都要被割几茬,用于煮饭取暖。

生产队的阴阳二坡,各有三条小沟。六条沟里的五条,先后修成了大寨田。杨家沟之所以放在最后修,是麻队长的决定。先修距他家远的沟,他便可以借口回家路远,就近吃别人家的饭。虽然不是上边派来的蹲点干部,但也有充分的理由吃派饭,还不用掏钱掏 粮票。反正他不拿工资,也不是吃商品粮的,只能白吃。当然,他不必说“骆驼,我中午在你家吃啊”,或者“蛮牛,你家中午多添瓢水吧”,如此点饭,既掉面子又失权威。事实上广大群众觉悟都很高,请麻队长吃饭都很踊跃。上午一到工地,就有人说:

“麻队长,上午饭到我家吃啊!”

“唉,”麻队长是要谦让一下的,“我还是回家吃吧。”

“你对我有啥成见?还是嫌我家的饭不好!”

“看你想哪去了!”麻队长一脸的无奈,“那好,随便做点啥吧。”


但你若真的随便弄点啥,而不是将家里最好的弄出来,那双方的脸上就都挂不住了,就埋下某种隐患了。就是说,如果在某条沟里修大寨田,周围的十来户人家定会心照不宣地请麻队长吃饭。一圈吃完,从头开始新一圈。

还是断档了一回。

那天午饭,大家心里都清楚,轮到记工员麻忠管队长饭了。可是一上工地,麻忠并没有像通常大家做的那样,及时打招呼请队长。快到上午饭时,麻忠还不吭声。其他人都很惶惑,想主动请队长到自己家里吃,却又不敢。再说分明该麻忠请队长的,你若是横插一杠子请去队长,麻忠会怎么想?出我的难堪,跟我作对不是?!麻忠是记工员,每天的劳动成果,都由他手中的那支笔登记在册。他给你漏记,或是涂抹你几天,你岂不挨个哑巴吃黄连!


往期回顾,点击关注

2025年,作家出版社为读者准备了这些好书

《在 或不在》:“最美的书”到底有多美

新书推荐 | 《大海风》:入选中国作家协会“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北方渔业史与航运史



排版:邓 宁

编辑:祁创祎

一审:刘岂凡

二审:刘 强

三审:颜 慧

作家出版社官方媒体矩阵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