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新周刊刀锋图书奖已经推出了四份季度榜单,陪伴着各位读者走过四季。但每一份榜单容量有限,还有许多好书,并没有出现在季度榜单之中。
阅读天然是平等的,作者耐心写就的每一本书,遇到书的每一位读者也是平等的。所以我们也不愿意用“遗珠之憾”来形容出现在这份榜单里的,以及还未来得及推荐的好书。
尽管有了这份增补榜单,它的容量依旧有限,但尽可能地让更多的书籍与大家见面,让更多的读者可以遇到感兴趣的书籍,可以在书里找到陪伴、安慰、共鸣和思考,是刀锋图书奖的坚持。
“增补榜单”里有好的故事,有新的讲述方式,有善意的理解;有重新发现历史的眼光,也有重拾公共说理的尝试。
总之,在阅读的过程里,我们都是同路人。所有的榜单,都是阅读的开始。
社科类
《蛋先生的学术生存》
推荐语
知识分子在当代舆论中,已经因脱离群众而日益成为一种贬义词:在大众看来,我们操弄只有同行看得懂的术语,在日益闭塞的圈子里自说自话。这正是为什么我想要推荐这本书:因为这是一本勇敢的、关于人文社科的知识是如何生产的书。读完此书,你会一方面感到公众关于知识分子的刻板印象也许真的其来有自,但另一方面又因其清醒与勇敢而开始相信,也许在这样理性的刮骨疗毒之下,仍有希望。毕竟,真知来自于清醒的自我诊疗,以及勇敢而切实的行动研究。
——刘梦霏
《划清界限?——如何对待失德艺术家的作品》
推荐语
第一次读到专门讨论失德艺术家的书籍。它提出了一个关键问题:我们应如何处理失德艺术家的作品?书中探讨了道德缺陷是否会对艺术的审美价值产生影响,同时深入分析了个人与社会在面对这些作品时的道德困境。是否应该继续欣赏这些作品?博物馆、影院等公共机构是否应继续展览或放映?失德艺术家被曝光之前我们的支持算不算同谋?艺术消费者有义务了解艺术家的私德吗?我们是否应采用“取消文化”来应对失德艺术家?这些问题都被抛给了读者。在公众日益关注艺术家私德的当下,这本书有一定的价值。
——祝羽捷
《康熙的红票》
推荐语
它从君主的个人喜好出发,解构了所谓西学中辍乃中西方文化冲突的刻板认识。它揭示出尝试用宏大叙事解读历史的不可靠,并通过丰富有趣的细节,书写清初天主教在中国的兴衰,很大程度上体现的就是君主个人喜好。借由康熙的红票的故事,这本书也在根本上对将历史讲得逻辑井然、头头是道,并总是在归纳背后的大势和规律的大历史观提出挑战。它认为这种大历史观完全忽视了历史的偶然性和不确定性,也忽视了历史中那些有血有肉的个体生命细节。而真正的历史可能就是充满了复杂和偶然,这种复杂和偶然导致的不确定性反而是历史本身的魅力。
——赵宏
《空谈》
推荐语
它是一本有些另类但极为稀缺的作品。在社交媒体主导的时代,“公共说理”几乎消失于人们的视野之中,但作者重申了它的重要性。面对偏见,面对傲慢,面对古老而永恒的关于“自由”的问题,林垚给出了自己的思考。阅读它的过程是寻找常识、寻找理解、寻找“同路人”的过程。
——新周刊
《漫长的调查:重走营造学社川康古建筑调查之路》
推荐语
抗日战争爆发后,营造学社被迫南迁至四川宜宾的李庄,但艰苦的条件未能动摇他们对古建筑研究的热情与坚持。1939年8月至1940年2月,学社成员走遍四川和西康的35个县市,拍摄了3100余张照片,完成了为期173天的川康古建筑调查。这是学社历时最长却少为人知的一次探索。作者重走当年考察之路,逐一考证学社的调查对象,结合当年的影像和现今实地照片,生动再现梁思成及其同伴的考察旅程与发现。书中对比照片令人触目惊心。
——祝羽捷
《“娜拉”在中国:新女性形象的塑造及其演变 1900—1930年代》
推荐语
在“五四”运动时期,中国社会出现了娜拉式的“新女性”。但必须认识到,这是社会“大叙事”需求的产物,它并未深刻触及到男女不平等的根本源头。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女性的解放和娜拉的形象往往被嵌入到男性主导的社会框架中,成为男性本位思想下的一种叙事。当时的启蒙思想家选择娜拉作为新女性的象征,是因为她代表了“大叙事”中理想新女性的共同特质。娜拉的形象往往是由男性知识分子根据自己的视角塑造的。这解释了为什么新文化的倡导者和追随者只是简单地强调了“出走”的行为,而没有深入探讨娜拉抛弃母职的问题。他们的思维并没有挑战男性的社会优势,也没有改变女性在家务劳动中的责任。
—祝羽捷
《失去的三百年:地理大发现之后中国的开放与封闭(1516—1840)》
推荐语
从小玩过《大航海时代》游戏的人,可能会有一种中国人在那个时代未能持续远航驶向星辰大海的缺失感。郭建龙这本书描绘了一种假定或者可能性:中国的海洋之路一度走得很远,水平不低,在某个平行宇宙中成为了海洋强国。当然,这本书更揭示了这种可能性的不可能。
——张向荣
《熙丰残照》
推荐语
关于王安石变法的研究著作虽然已经汗牛充栋,这本书的出现依旧让人眼前一亮。作者借助现代经济学、法学和社会学的知识,对这一桩历史公案进行了新阐释,新瓶装旧酒,可以品出不同的味道。
——周濂
《掌故家的心事》
推荐语
掌故,故事与轶闻也,一门逐渐式微的技艺。它要求作者拥有一流的问题意识、过人的考证能力、兼具审美与趣味的语言,能从浩如烟海的故纸堆和泥沙俱下的网络资料里,找到准确的线索,将一段不为人知的前尘往事,历史人物的交游、著述或遭遇,形成一篇文情俱佳的文章。
本书作者宋希於从大学时期便开始撰写掌故,是中华书局《掌故》丛书第一辑最年轻的作者。其发微索隐、钩沉故事的功夫,以及平实而有趣的文字,都有了大家风范。 如其考证掌故学家张次溪的晚年生活和遭遇,大海捞针一般,让一个在历史中快要消失的身影重新变得清晰起来,见其可敬可叹之处。 掌故家做到最好,就是史家。
——新周刊
《自由主义为何失败》
推荐语
本书去年在美国出版以后,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无论是前总统奥巴马,还是现任副总统万斯,都从中读出了自己的心得。这本超越左右的著作,对当代自由主义的内在悖论做了深刻的分析。它认为,今天的美国,特朗普之所以得以二进白宫,开启他的颠覆性新政,背后不仅有社会撕裂的因素,也有自由主义建制所面临的更深层的理念与实践困境。
——许纪霖
文学类
《比山更高》
推荐语
这是一幅记录中国自由攀登者的高分辨率的全景画卷,故事动人心魄,讲述得干净利落。我们跟着作者在不同时空中漫步穿梭,有幸借他的文字品咂热血与永恒之味。
——杨潇
《大地中心的人》
推荐语
何以边缘,何以中心?《大地中心的人》,试图用文字、声音和目光,构建起全新的叙述坐标。跟随书页,抵达凉山,读者获得一种阅读的新鲜体验——这种新鲜,并不来自传统意义上的“陌生异域”,而是真正进入一片区域、一种性别、一套文化,进入我们曾经忽视的语境。深入感知,而非猎奇和旁观,这是文学视角的进步。边疆、女性、孤零的群落、遥远的语言,也由此得以真正回到大地的中心。
——新周刊
《灵隐》
推荐语
这是一部呈现当代人心境的小说。个体命运交叠背后,是时代的嬗变,亦是粤港百年的宏观描绘。葛亮用其细腻的笔触,探寻人性的幽微与复杂。执念与放下、和解与告别,这些城市人无时无刻不面对的命题,在小说中一一呈现,令人观照自身,也重新审视生活。
——新周刊
《赛先生在当代:科技升格与文学转型》
推荐语
赛先生何许人也?赛先生是science(科学)的音译与拟人化形象,是20世纪初被寄望于挽狂澜于既倒的神祇。与赛先生几乎同时来到现代中国的,还有文学。尽管两者看上去南辕北辙,一个诉诸客观理性,一个诉诸主观感性,但毫无疑问共享了同一套现代性方案,都被视为民族自立的根本性条件。两者有时候彼此互嵌、互相引渡,有时候又扞格不入,形成复杂缠绕的意义场。这正是《赛先生在当代:科技升格与文学转型》要处理的问题域。李静并不打算以观念史、思想史的方法研究科学在中国社会思想中的沉浮,而以社会学的想象力,着眼于科学的故事是如何以文学的方式讲述的,廓清时代的迷雾,叩问我们时代存在的难题。
——岳雯
《天鹅旅馆》
推荐语
从悬疑开始,从边缘开始,旁观一座小型大厦的“崩塌”。半是真实、半是戏谑地写出光鲜日常的易碎。但更动人的是,不同阶层的女性可以在天崩地裂之时迅速地生长出一种基于本能的情谊。这个故事特别“好看”,也极“耐看”。
——新周刊
《土广寸木》
推荐语
魏思孝在《土广寸木》中发明了叙述当下乡村的新语法:在不乏饶舌和戏谑的讲述中,一个个人物拎着他的生活纷至沓来,一年的时光在月份牌的流转中倏忽而过。这是一个村庄的局部,也是整体的乡村。由此,乡村不再是被抒情的对象,它有自己的肌理和内在涌动的荒凉与活力。
——岳雯
《文学三篇:一个政治哲学视角》
推荐语
作为政治思想史研究学者,作者从并不常见的角度切入读者们熟悉的文本。从《格列弗游记》、卡夫卡作品再到乔治·奥威尔的经典,他思考系统与个体的关系,官僚政治以及权力的边界。一段接一段精彩的论述,并不令人觉得冗长,而更像是在本以为熟悉的风景中发现新的小径,由此探入另一段旅途。
——新周刊
《雨崩的一个雨天》
推荐语
世界是个舞台,每个人都在扮演不同的角色。而在雨崩——它既是“理想的故乡”,也是“理想的他乡”,处处皆是诗人(同时也是个戏剧探索者)眼中的片场,带着暗黑气息的树木、独眼的橘猫、沉默不语的马、路过的村民,以及无边无际的雨,都是场景的一部分。在时空交错中,诗人跟世界对话,也跟自己对话。
——新周刊
《阅读不息》
推荐语
已故音乐大师坂本龙一的“阅读笔记”。在这本书中,教授作为资深音乐人的身份隐退,而只是一个对阅读充满兴趣的探索者。他回忆年少读夏目漱石时“刹那为百年,百年亦为瞬间”的梦幻感;他写八大山人画作中的留白,“不是填满空白,而是充分地利用空间,抑或是间隙与沉默”;他甚至阅读人类学家詹姆斯∙斯科特的作品,并赞同“在人类的发明中,国家是最糟糕的一项”的主张。在此依旧会看到那个轻盈、澄澈、智慧和镇定的教授形象,也再次忆起他说的那句,“真实地活下去,不要忘记每天看月亮”。人生朝露,艺术千秋!
——赵宏
《正常故事》
推荐语
两个声部,姐姐沉稳,妹妹飘忽。还有一段合唱,三本小册子的合集,风格幽默犀利,有一种让人惊喜的时尚感。世界需要这样的古怪精灵。
——陈英
· END ·
作者 | 新周刊·刀锋时间
校对 | 遇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