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计兵(左二)与昆山文学界前辈进行现场交流。 记者 占长孙摄
王计兵分享创作心路历程。 记者 占长孙摄
本报记者 朱新国 占长孙
从央视春晚的舞台回到昆山后,王计兵的生活变了,又似乎没变。
每天,都有一连串媒体、出版社和文化公司的邀约信息等待他回复。但和过去20年一样,在新城域花园小区,王计兵依然和妻子轮流守在50平方米的“金雁商店”里,也依然兼职跑外卖。
“我身高只有1.68米,感谢社会的关注不断将我垫高。如果将这些抽走,我还是普通人。”昨天下午,在昆山市委宣传部、昆山市文联举行的“外卖诗人”王计兵创作分享会上,王计兵说,他一直认为,王计兵的社会意义,大于文学价值。
从“外卖诗人”,到如今让劳动者的声音穿透万家灯火的“国民诗人”,王计兵在生活的褶皱里开出“诗”意之花,在烟火与文字间的往返穿梭中,从自我解剖转向为众生书写,既照亮个体风景,又折射时代光谱。
文学像泥地里的竹竿,提供生命向上的支撑力
翻看王计兵的诗集,细腻的笔触、有力的文字触动人心。其实,许多人不知道的是,他连初中都没有念完,先天虚弱的身躯与贫寒的家境早早为他的人生设限。
在邳州农村,王计兵的父亲是一名生产队会计,在一次为生产队运煤中,不慎翻车导致身体残疾,让原本困顿的家庭雪上加霜。由于营养匮乏,小时候的王计兵总是比同龄人矮一截,永远坐在班上第一排,并且三天两头生病请假。
初二时,父亲从广播里听到一则“文武学校”的广告,抱着强身健体的想法将他送进了校门。不想,由于学校只教武术,王计兵文化课被迫中断,而且住校的生活费是一笔不小的开销,不久后只好选择退学回家。这段经历成为他笔下“被折断的铅笔,在武术套路里寻找笔尖”的隐喻。
1988年,19岁的王计兵第一次远离故乡,成为沈阳建筑工地上一名年轻的农民工。晚上收工后,工友们打牌、侃大山,他觉得无聊就出去跑步,路边的旧书摊开始成为他的精神避难所。不过,他常因书籍中途售出而被迫中断阅读。
有一次,不甘心的他突发奇想,决定自己“续写”一本没看完的西班牙武侠小说。在1年的时间里,他坚持每天晚上回到工地后写上几百上千字,等再看到原著后,他惊喜地发现,很多细节都重合。
“每次回到破破烂烂的工棚,我就在想,难道我就要这样过一辈子吗?”王计兵说,那个时期,是他最迷惘的一个阶段,而文学就像是插在泥地里的竹竿,不断地为他的生命提供向上的支撑力。
虽然“处女作”的读者只有他自己,但他从此爱上了阅读、爱上了写作。1992年,凭着不断的积累和尝试,王计兵的短篇小说《小车进村》在一杂志发表,23岁的农民工首次触摸到铅字温度,并收到了人生的第一笔稿费。
此后数年间,没有学历的王计兵就像草原的牧民一样“逐水草而居”。从沈阳到新疆,再辗转山东,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王计兵搬过砖头、捞过河沙、抬过木头、开过翻斗车,但对文学的追求始终炽热。
在一家砖厂工作的7年里,王计兵曾经每天晚上趴在砖厂的通铺上,用文字记录当天发生的事情。不过,写完之后,他不投稿,而是把稿子扔进厨房的灶膛,成为第二天早上烧火做饭用的引柴。
虽然不能“变现”,但即使为了愉悦自己,他每一次写作也很用心。有一段时间,他曾没日没夜地窝在家旁边一间用玉米秸秆搭成的小屋中创作,由于过度劳累引发心悸,本就身体较差的他一天被送进医院抢救三次。还有一次,为体验笔下主人公失去至亲的痛苦,王计兵模拟起披麻戴孝。渐渐地,村里起谣言,说他精神不正常。这彻底激怒了父亲,“20万字的手稿被付之一炬”。
“谈起那些过往,有人会问我,可惜吗?我想说,人生没有一段经历是白费的。即使有些日子,我们一无所获,那也不是真正的空白。”王计兵说,那些空白,正是为了未来更好地书写而预留的纸张。
用车辙描绘城市轮廓,岁月冷暖转化成动人诗行
一颗满怀希望的种子,只要遇到合适的时机,便会生根发芽。
2002年开春,王计兵跟随家乡务工大潮,拿着一个地址,揣着全家的生计,带着妻儿来昆山投奔亲戚,但结果并不顺利。无奈之下,王计兵购买了一辆脚踏车,出去卖水果、摆地摊、打零工。
由于交不起房租,一家人就住在大同村一个临时搭建的小木屋,每当风雨来临,小木屋就摇摇欲坠。王计兵开始走街串巷捡废品,也因此,他给自己取了个笔名,叫“拾荒”,并一直把它当作现在的微信名。
知道他家比较困难,大同村村民总是给他家送来旧衣物和自己种的蔬菜。“我们曾经十几年没买过新衣服。”回想起这段暖心的往事,王计兵至今十分感慨,“昆山这座城市非常包容,不会因为你是外地人而排斥你,大家富有同情心,给予弱者特别的关爱。”
2005年,经过一段时间的打拼和积累,王计兵租下一间小店面,开起日杂店。日子逐渐步入正轨,但生活的重担依然沉重。三个子女的学费、住宿费,一年加起来就有数万元。而此时,在互联网的冲击下,日杂店的生意也日渐清淡。
小商店的旁边有家电动自行车店,经常会有一些饿了么“外卖小哥”前来买车或修车。2018年,在一位当地站点负责人的推介下,为生活所迫的王计兵成为站点年纪最大的“外卖小哥”,用一道道车辙,反复描绘城市的轮廓。
“我每天的时间是碎片化的,更加便捷的现代诗歌最适合我有感而发。”王计兵说。从通宵达旦加班的办公室白领,到吵架后依然彼此关心的情侣,从留守家中的假期儿童,到子女用外卖捎来关心的独居老人,王计兵每天如同游走于一个巨大的生活素材库,“看见了更多人间”的他忍不住将岁月冷暖、家长里短和底层顽强,转化成“为更广阔群体发声”的诗行。
在送外卖的途中、在等红绿灯的时候、在等客户取餐的间隙、在电梯间……每当灵感迸发,王计兵就赶紧停下来,在手机上、衣服上、烟盒上记录下来,甚至把订单小票反面写成三行诗。
“外卖箱的温度显示是8℃,但诗的温度是滚烫的。”王计兵笑称,有次因写诗超时被投诉扣钱,却换来一首《迟到者》,“我迟到了五分钟/生活却拖欠了我五十年。”
在艰难的日子里,诗就是他生命中的糖。他曾25年没有投稿,而是一首接一首地发布在自己的QQ空间、网络论坛上,与其他爱诗者一起交流。也因此,家人依然反对他写诗,因为这换不来面包、也换不来钱,还浪费精力和时间。
“我们常说,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当然也是需要一份幸运来眷顾的,而我恰恰就是被幸运眷顾的那一个。”2022年,王计兵一首不足百字的《赶时间的人》小诗被曾经的媒体人、现任哪吒汽车副总裁的陈朝华在网上分享后迅速走红,第二天阅读量便突破2000万次,迅速引发媒体和出版界的关注。
“正是外卖员这一特殊的社会身份,与诗中撼动人心的穿透力所形成的反差和冲突,激发了‘弱传播’效应,击中了算法的靶心,从而把王计兵推到了前台。”在分享会中,受邀前来的陈朝华第一次和王计兵实现了“网友见面”。他说,王计兵的独特之处在于他的诗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这个时代各种真实的侧面和横截面,鼓励读者在忙碌的生活中停下脚步,反思、审视、叩问,甚至矫正周遭的浮躁与喧嚣。
此时,距离他开始写作已有30多个年头。“突然全世界都支持你,你有什么理由不喜欢这件事呢?”王计兵开始进入写作爆发期,2023年写了1000首诗,2024年写了1000首诗,还同时写了17万字的散文。截至目前,他的相关书籍已售出14万余册。
一道光照亮更多赶路人,用心创作播撒春天的种子
蓝色外套,红色围巾,憨厚的笑容,为歌手王菲《世界赠予我的》报幕——在央视蛇年春晚上,许多人记住了王计兵的形象。这个巧妙安排,既是诗与歌的结合,又让王计兵的个人经历与歌曲中的人生立意有了呼应:世界赠予我的,都藏在日复一日的坚持和年复一年的热爱里。
“接到邀请时,我反复确认短信是不是发错了人。”王计兵回忆道。彩排期间,他需将台词精确到秒,“报幕不是念诗,每个字都要像钉子一样钉进节奏里”。不过,当主持人将话筒递到他嘴边时,他反而没那么紧张了。“不管好与坏,我呈现的都是最真实的自己,一如我的诗。”王计兵说。
等从春晚回来,妻子问他:“咱们以后是不是就成名人了,就发财了?”王计兵想了一下说:“你以前低看了文学,现在又高看了文学。能不能‘发财’,不是上不上春晚的问题,而是在于我未来能不能写出更好的作品。”
王计兵一直谦逊地说,他不发光,只是靠近了光。这道光,不仅照亮了他自己前行的道路,也温暖了无数心中有梦、拼搏奋进的赶路人。
在昆山市作协交流群看到分享会的通知后,江苏省作协会员、昆山全职作家杨春艳第一时间报了名。“写作中会遇到很多困难,我是来汲取力量的。”杨春艳说,王计兵的故事让人明白,一个人即使起点不高,只要出自热爱,经过努力和积累,终究会迎来自己的光。
同样受此鼓舞的昆山市裕元实验学校小学教师潘慧莹说,无论现实生活多么辛苦,都需要百折不挠,都需要文学来照亮生活,需要时常抬头看看天空中的那一轮月亮、一抹希望。“我们不歌颂苦难,而是歌颂从苦难中开出的花。”潘慧莹说。
王计兵的名声越来越大,也让他无形中感受到了更大的压力。“以前我以外卖员身份写诗的时候,大家是包容的,掩盖掉了我的缺点。而当我站到聚光灯下后,我作品的缺点同时也会被放大。”他说,送外卖仍然是他生活中的选项,而写作也是不会割舍的情结。从春晚回来后,他已经写了50多首诗歌和4万字散文,未来将精心打磨,努力不辜负社会的关爱。
如果生活像面斜坡,诗歌是陡峭的另一面,那么,王计兵就是那个推石头上山的人,碎石滚落处,都是春天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