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说如果要筛查肺癌,除了胸部CT没有什么好的办法?我家族中有肺癌病史,我很怕也患了肺癌,但是我又听说经常做CT会增加患癌症的风险,我到底该怎么办?做还是不做?
很多人有这个困扰:从理论上说很多的疾病除了CT还真的没有什么好办法能筛查出来,但是CT的辐射真的很吓人吗?
从网络上搜集了一些资料,结合专业人士的介绍,今天我们讨论一下这个话题。
CT 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首先,让我们来简单认识一下 CT。
CT,即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它宛如一台 “人体切片机”,会环绕身体的特定部位进行逐层扫描。其工作过程是发射 X 射线穿透人体,由于人体不同组织对 X 射线的吸收程度各异,探测器收集这些信息后,经由计算机处理,便能生成人体内部的详细图像,助力医生精准发现诸如肿瘤、骨折等病变情况。
辐射与致癌风险的内在联系
关键问题随之而来,CT 会产生辐射,而辐射的确属于致癌物范畴。
不过,大家千万别一听到 “辐射” 二字就惊慌失措。
在日常生活中,辐射其实无处不在,例如太阳发出的紫外线、家中的各类电器等,均存在辐射,只是它们的辐射类型有所不同(辐射分为电离辐射与非电离辐射),且剂量有高有低。
辐射致癌,主要指的是电离辐射,它有可能破坏细胞内的 DNA。倘若 DNA 无法得到良好修复,细胞就可能发生癌变。
然而,人体自身具备强大的修复机制,对于偶尔出现的轻微损伤,身体能够自行修复。
做一次 CT 的致癌几率究竟几何?
那么,做一次 CT 的致癌风险到底有多高呢?根据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的数据,一般而言,做一次胸部 CT 的有效辐射剂量大致在 5 - 10 毫西弗。每接受 100 毫西弗的辐射剂量,可能会使患癌风险增加 0.05% - 0.2% 。依此计算,做一次胸部 CT,增加的患癌风险大约为 0.0025% - 0.005% 。
这是怎样的一个概念呢?打个比方,一个人一生中患癌的自然几率大概在 20% - 40% ,相较之下,一次 CT 所带来的额外风险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不同部位的 CT 辐射剂量也有所差异。
像头部 CT 的辐射剂量相对较低,大约为 2 - 3 毫西弗;而腹部 CT 的辐射剂量可能会稍高一些,在 7 - 10 毫西弗左右。
但无论针对哪个部位,单次 CT 的致癌风险都处于安全可控的范围之内。并且,当下的 CT 技术持续进步,诸多设备都采用了低剂量扫描模式,进一步降低了辐射剂量。
权衡利弊,莫盲目拒绝 CT 检查
虽说 CT 存在一定的辐射风险,但我们不能仅仅因为惧怕致癌就拒绝做 CT。
当医生建议进行 CT 检查时,必然是因为它能够提供关键的诊断信息,有助于准确判断病情。
举例来说,早期肺癌借助 CT 能够及时被发现,从而大幅提高治愈率。在这种情况下,做 CT 所带来的益处远远超过那极其微小的致癌风险。
做一次 CT 的致癌几率非常低,大家不必过度担忧。
在医疗诊断过程中,医生会综合考量病情与辐射风险,给出合理的建议。所以,当确实需要做 CT 时,不要盲目拒绝,该做的检查一定要做,否则可能因小失大,甚至造成无法挽回的严重后果,比如延误对重要疾病的诊断。
哪些早期癌症筛查可以不做 CT?
- 乳腺癌
对于年轻女性(尤其是 40 岁以下),乳腺超声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宫颈癌
通过宫颈细胞学检查(如 TCT)联合人乳头瘤病毒(HPV)检测,就能高效筛查出宫颈癌前病变及早期宫颈癌。
这两种检查方法操作简便,能直接从宫颈部位获取细胞进行检测,不需要借助 CT 的影像学手段,同样能达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的目的。
2.胃癌,结直肠癌
粪便潜血试验是结直肠癌早期筛查的常用初筛方法。
胃肠镜检查是早期胃癌和早期结肠癌检测的金标准。
潜血试验它通过检测粪便中是否存在肉眼不可见的血液,来初步判断肠道是否有病变。如果粪便潜血试验呈阳性,再进一步进行肠镜检查,肠镜能够直观地观察肠道内部情况,发现息肉、肿瘤等病变,并且可以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明确病变性质。
相比之下,CT 在结直肠癌早期筛查中并非首选,一般在判断肿瘤的分期、有无转移等情况时才会使用。
总之,在癌症早期筛查中,有多种检查方法可供选择,并非所有情况都需要进行 CT 检查。
我们应根据不同癌症类型、自身年龄及身体状况等因素,在医生的专业指导下,合理选择适宜的筛查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