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宗贵

杨子荣,原名杨宗贵,1917年出生在山东省牟平县(今烟台市牟平区)城南一个叫嵎岬河的小山村。12岁时,去安东(今丹东)投靠父亲,读了两年书后,到缫丝厂做工,后来到码头做搬运工,在鸭绿江江边放木排、当船工。

1938年底,在鞍山千山采矿区当矿工期间,有一次日本监工殴打工友,他气不过,夺过皮鞭、为工友出了气;打了日本人,在矿上就待不下去了,在工友帮助下、他逃回老家牟平。

1945年秋,杨子荣报名参加八路军,并随胶东海军支队赴牡丹江地区剿匪。在近一年剿匪斗争中,杨子荣得到了充分的锻炼,成长为一个具有大智大勇的传奇式英雄。

大股土匪基本被消灭后,二三十人一伙的小股土匪仍有不少,外号叫“座山雕”的就是其中之一。

“座山雕”本名张乐山,原籍山东昌潍。两岁时随堂兄到牡丹江,15岁进山当土匪,18岁便当上了匪首,有50多年的土匪生涯,历经清末、北洋军阀、伪满三个时期,内部人称“三爷”。


杨宗贵的生前用品


杨宗贵的生前用品

按照以往的经验,对这种小股土匪,用大部队围剿是行不通的。团里决定,由杨子荣带领5名侦察员,组成一支剿匪小分队,扮成土匪模样,进山搜寻“座山雕”的匪窝,并待机剿灭。同时,派出部队跟踪配合。

1947年1月26日,农历正月初五,杨子荣一行6人进山剿匪。在一个叫蛤蟆塘的地方,找到一座工棚,工棚里住着十几个人。杨子荣先是用土匪手势和黑话试探,意思是自己遇了难,走投无路,想请人帮忙牵线,投奔个山头。

一个自称姓孟的工头搭了腔,答应领他们去一个地方,把他们带到了20里外的一个空木棚子,交待了几句后就走了。杨子荣他们在工棚里一连等了两三天,也不见孟工头的影儿。正在着急的时候,孟工头回来了,这回他把杨子荣一个人领到了附近的一个屯子,并在屯长家里见了两个人。

两人先是一番土匪黑话试探,见杨子荣对答如流,才亮出了真实身份。一位自称姓刘,是“座山雕”的副官,另一位被称为连长,两人表示同意引荐杨子荣等人上山。

两天后,两人如约来到杨子荣他们住的工棚。杨子荣让战士把两个土匪给绑了,并假意解释说:不知道是否是自己人,只好先委屈一下,到了山上再说。

两个土匪觉得到了山上自会见分晓,也没太在意,就领着杨子荣他们直奔“威虎山”。“座山雕”一路上设了三道哨卡。如果派大部队清剿,不论惊动了哪一道哨卡,土匪都能逃得无影无踪。

杨子荣他们每过一道哨卡,都由两个土匪上前搭话,然后,把岗哨也一块绑了,一同押上山。过了第三道哨卡不远,就到了“座山雕”的老巢——一座被当地人称作“马架房子”的木棚。

杨子荣命令侦查员占据有利位置,枪口对准土匪。棚子里一共7个土匪,其中一个白头发、黑脸膛、长着一副鹰钩鼻子、留着一把山羊胡子的瘦小老头就是臭名远扬的“座山雕”。


《林海雪原》的作者曲波和妻子刘波

杨子荣命令战士把“座山雕”和其他几个土匪绑了,没费一枪一弹,端了土匪老窝,活捉了国民党保安旅长、牡丹江一带匪首“座山雕”和土匪13人。

而在此前,杨子荣还曾生擒所谓许家四虎(许福、许禄、许祯、许祥),消灭“九彪”李发林、马希山等惯匪,并在杏树底村劝降400土匪。东北军区司令部给杨子荣记了三等功,授予他“特级侦察英雄”的光荣称号。

1947年2月23日,杨子荣在追歼顽匪郑三炮、丁焕章时,因严寒,手枪枪栓被冻结、不能击发,被敌弹击中,不幸牺牲,时年31岁。

2009年9月10日,杨子荣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