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润身是我国著名演员、表演艺术家、老戏骨,在他从艺的数十年生涯中,他给观众带来了太多优秀的作品。
从《激战前夜》到《长空比翼》,再到《战上海》、《回民支队》、《林海雪原》、《野火春风斗古城》、《北斗》、《春眠不觉晓》、《不该发生的故事》、《鞘中之剑》等等,都是深受观众喜爱的口碑佳作。
其中,他在《林海雪原》中扮演的“杨子荣”一角惟妙惟肖,一句“天王盖地虎,宝塔镇河妖”的台词,更是至今令人难忘!
然而,很多人并不知道,这位老戏骨的演艺生涯其实走的并不顺畅,甚至在巅峰时因为“生活作风问题”不得不暂时被中断事业,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他晚年又为何坚决不回八一厂工作?
一、
王润身出生于1924年,是河北保定雄县人,他在雄县昝岗镇的一个艺术家庭中长大。
他祖父名叫王振元,王振元艺名老毛贲,是西河大鼓北口“王派”的创始人。
他父亲名叫王魁武,王魁武艺名小毛贲,也是一名西河大鼓艺人,是“西河大鼓北口“王派”的第二代传人,在当地小有名气,后来被国民党还乡团杀害。
王润身出生时,他父亲王魁武已经步入中年,对于能够在中年阶段获得一个儿子,王魁武非常高兴,他特别注重对王润身的培养。
在父亲的悉心教导下,加上从小在艺术家庭中长大,耳濡目染,王润身也非常喜欢艺术。
作为王家的子嗣,王润身小时候曾梦想着可以接棒他的父亲,成为西河大鼓北口“王派”的第三代传人,将这一门艺术发扬光大。
对于王润身的这个想法,他的父亲当头给他浇了冷水,执意不让他学习西河大鼓,让他学好文化知识,将来能成为一个干大事的人。
在他父亲的要求下,王润身进入了学堂上学,他最初是在家乡的官学读书,后来因为时代等原因,他又转入私人学校。
和现在的学校一样,王润身那时候上学也要学多门科目,国文、算术、历史等等,经过多年的学习,王润身拥有了一定的文化水平。
在那个年代,能够上学已经非常不容易,像王润身一样能在学堂专心学习多年,他成为了同龄人中少有的“文化人”。
虽说王润身上学后一直在非常认真的学习文化知识,可他并没有放弃学西河大鼓的念头,看到他始终不愿舍弃学这门艺术的念头,最终他父亲默许了让他学习西河大鼓。
二、
得到父亲的准许后,王润身开始跟着他的父亲学习西河大鼓,从弹拨三弦到拉二胡,在他父亲手把手的悉心教导下,他很快就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为了让王润身更好的接触这门艺术,了解这门艺术的表演形式,在王润身的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他父亲开始带着他走街串巷,到处演出。
凭借着超高的艺术天赋,加上对这门艺术的热爱和痴迷,王润身很快就能在台上独当一面,能够一边弹拉一边说唱,成为了称职的西河大鼓艺人。
除了西河大鼓以外,王润身年少时还曾特意去学过武,跟随当时的武林名家高振东学习“形意门派”的武术。
在武术方面天赋同样特别高的他,每天勤学苦练,很快就成为了一名“高手”,无论是拳脚功夫还是刀枪棍棒都能耍的有模有样。
后来王润身又学习了“五形拳”,同样把这门功夫学得非常好,每次跟随他父亲外出卖艺时,闲暇之余他都通过练武来消磨时光。
1947年,国民党部队来到王润身的家乡昝岗镇,王润身不愿同流合污,便离开了家乡。
他去到大清河以南的冀中军区,加入了冀中军区十分区北进文艺工作队,随后正式参军入伍,成为了当地文工团的演员。
因为入伍之前他就有着丰富的表演经验,艺术天赋特别高,还练过无数,能耍枪弄棒,进入文工团后,他迅速成为了文工团的艺术骨干。
就这样,曾梦想着将西河大鼓给发扬光大的王润身,机缘巧合下成为了一名演员。
三、
1952年,在冀中军区的文工团发展了几年时间后,因为所在文工团被整编,王润身被调往华北军区文工团。
华北军区文工团当时聚集了不少非常优秀的实力派演员,包括大家后来熟悉的田华、张良、李炎等著名演员,在这里,王润身每天都和这些实力派演员们一起表演,表演水平有了显著提升。
在华北文工团发展期间,频繁活跃在话剧舞台上的王润身,参演过不少经典话剧。
从《赤叶河》到《为谁打天下》,再到《白毛女》、《刘胡兰》、《战线南移》、《战斗里成长》等等,这些作品都取得了热烈反响。
其中,他在《战线南移》这部作品中扮演了一个侦察参谋,因为把角色塑造得特别生动,在参加全国话剧汇演时,还获得了一等奖和三等功,而《战斗里成长》这部作品则让他获得了二等奖和三等功。
1955年,在华北文工团发展了3年时间后,因为文工团又被整编,王润身再次经历了工作调动,被调往沈阳军区抗敌文工团。
当时和王润身一起被调往抗敌文工团的还有田华、王心刚、张良、李炎等实力派演员,他们再次成为了同事。
不过,和之前在其他文工团发展数年时间的经历不同,进入抗敌文工团第二年,王润身便和田华、王心刚、张良等人离开这里,他们又一起被调入了八一电影制片厂。
加入八一厂,这也意味着王润身从之前一直活跃的线下舞台,走上银幕,不再局限于区域性观众,而是面向全国观众。
四、
王润身加入八一厂没多久,八一厂为了更好的管理和帮助演员发展,成立了演员剧团,王润身加入了演员剧团。
在八一厂的力捧下,他很快参演了人生中的第一部电影,这部电影的名字叫《激战前夜》。
因为之前没有拍戏的经历,在拍摄《激战前夜》这部作品时,王润身没少耗费精力。
有一场戏是在水银灯下拍摄的,在拍这场戏时,王润身非常紧张,好在导演一直在鼓励他,对他说:“你别太紧张,平时怎么演就怎么演,不要被灯光场面给影响......”
在导演的安抚下,王润身慢慢克服了内心的紧张心理,轻松自如的在镜头面前表演,最终完美的完成了这场戏。
这部戏拍完后,王润身也适应了拍摄电影的过程中,适应了电影演员的身份,开始频繁活跃在电影行业。
从1956年开始,一心扑在工作上的王润身,接连拍摄了不少影片,尽管大多数时候扮演的都是配角,但他塑造的很多角色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长空比翼》中,他扮演了飞行师长一角,为了把片中的一场滑冰的戏份拍好,他特意在寒冬腊月跑去学习滑冰,摔了无数个跟头,最终呈现出了完美的表演。
在《战上海》中,他扮演一名老班长,拍摄该片时,他头戴钢盔身穿全副武装,在七月酷暑的阳光下拍摄,每次拍完汗水都能把衣服给湿透,最终让画面看起来无比真实......
随着参演的作品越来越多,王润身渐渐在演艺圈站稳了脚跟,也迎来了他的爆红机会。
五、
1960年,八一厂计划把长篇小说《林海雪原》改编成电影,并且将这部作品列入了重点影片拍摄计划之中。
在为这部作品选角时,为了挑选“杨子荣”一角,八一厂进行了多次筛选,最终选定由演技和相貌都没得说,且有一定武术功底的王润身扮演该角色。
成为“杨子荣”这个角色的扮演者后,王润身深知这对他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为此,他特意花了大量的时间去阅读了原著小说,反复钻研角色的形象和心理特征。
经过他的研究,他认为这个角色一定得有点“江湖味”,这样才能让这个角色更加生动立体的呈现出来。
为了把角色演好,他特意去了长白山探访看山的那些老人,那些人都是昔日的土匪,经过长期的观察和模仿,他逐渐摸索出了扮演“杨子荣”一角的精髓。
和现在的影视作品拍摄不同,现在很多作品在拍摄时都采用室内布景,最终用特效来制作,但当时并没有这样的技术和条件去支持。
为了拍摄,王润身跟着剧组去到长白山实地拍摄,在冬季零下三四十度的天气中,每天在雪地里跋涉,冒着严寒拍摄,条件十分艰苦。
好在,王润身的付出并没有白费,他在拍摄时把“杨子荣”胆大心细、临危不惧、威武不屈的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并且将该角色赋予了他认为需要有的“江湖气”。
《林海雪原》这部影片上映后,迅速火遍大江南北,引发了万人空巷的观影热潮。
而随着这部影片的热映,把“杨子荣”一角塑造得活灵活现的王润身,也成功凭借该片迅速走红,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实力派演员。
凭借《林海雪原》爆红后,王润身后来又接连参演了不少经典影片,例如《野火春风斗古城》等等,反响都非常热烈。
按照这样的发展趋势,他如果可以一直顺利的发展他的事业,他必定能取得更高的成就,只可惜,他很快遇到了事业瓶颈期。
六、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因为时代原因,王润身被打上了生活作风问题有问题的标签,遭到了那些人的质疑和批斗。
因为“生活作风问题”,他被迫离开八一厂,被遣返回他的老家雄县昝岗镇参加劳动改造。
而在他回到老家没多久,他的第一任妻子便患上重病,没多久便因病离开了人世。
从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开始,在接下来的十多年时间里,王润身都是在他的老家度过的。
幸运的是,虽然被打上“生活作风问题”的标签,可王润身老家的乡亲们都非常相信他,对他颇为照顾。
那时候,他每天除了完成劳动的工作任务以外,就在当地的业余剧团和当地的演员们一起表演,一直在不断的磨练演技,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王润身身上莫须有的那些标签终于被一一摘除,但他并没有第一时间回到演艺圈发展。
直到1978年,长影厂在筹拍《北斗》这部影片时,曾在华北军区文工团和他共事过的导演周予,邀请他参演这部影片,他才再次回到演艺圈。
而王润身也没有让昔日的同事失望,在这部影片中,他一人分饰二角,把老实被地主逼疯的农民“申多余”和说书盲人“安兆祥”两个不同形象的角色塑造得非常好。
因为在该片中的突出表现,次年,王润身被调入长春电影制片厂,再次成为了职业演员。
兜兜转转十多年,最终王润身还是如愿回到了演艺圈,继续发展他喜欢的演艺事业。
七、
1979年,进入长影厂的这一年,王润身不仅事业上迎来了新发展,感情上也有了新收获。
进入长影厂后,王润身遇见了同样在长影厂发展的剧场播音员王苹,两人一见钟情,很快便成为了知心朋友。
后来王润身迅速和王苹陷入爱河,同年,处于热恋中的两人,携手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再婚后,王润身继续活跃在演艺圈,接连又拍摄了不少影片,例如《不该发生的故事》、《春眠不觉晓》、《我不是猎人》、《舞狮人传奇》、《男性公民》等等。
除了拍摄长影厂的作品以外,他后陆续受邀为珠影、峨影、西影等单位拍摄了不少作品。
除了活跃在电影行业以外,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随着电视剧行业的飞速发展,王润身也进入了电视行业发展。
演技精湛的他,先后参演了《女人不是月亮》、《张学良将军》、《光荣街十号》、《武装特警》等作品,反响都特别好。
值得一说的是,在王润身回归演艺圈后,他早年工作过的八一厂,曾多次邀请他回去发展,但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当年在八一厂经历的那些事情,面对八一厂的邀请,王润身选择了拒绝,坚决不回八一厂工作。
至于王润身到底为何始终不愿回八一厂,是不是和当年的事情有关,这一点,只有他自己才知道了。
2007年1月11日,为了纪念中国电影诞生100周年,国家广电总局决定对50名“优秀电影艺术家”进行表彰,其中便有王润身。
而让人遗憾的是,同年9月27日,给观众带来了众多经典作品的著名演员、表演艺术家王润身,因心脏功能衰竭遗憾离开了人世,享年83岁。
2025年,距离王润身离世已经过去了18个年头,尽管江山代有才人出,近些年演艺圈涌现了不少优秀的年轻演员,但对于这位老艺术家,大家依旧没有忘记。
尤其是每当提起《林海雪原》这部影片,每当提起“杨子荣”这个角色时,大家脑海里都能第一时间付出他的身影。
作为一名演员,能够让角色活在观众的心里,让观众经久不忘,王润身绝对是称职和值得令人敬重的!
友情提示:创作不易,未经允许请勿转载,文章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