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京宁海路的一栋普通小楼里,曾住着一位经历过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新四军女兵,她就是新四军副参谋长周子昆烈士的遗孀何子友。

何子友是四川人,父亲因担任家乡苏维埃主席被反动派杀害,从那天开始,仇恨就在他心中生根发芽。于是在1933年,只有10多岁的何子友参加了红军,成为了红四方面军妇女独立团的一员。



在何子友的革命生涯中,曾涌现过无数次惊涛骇浪,但它们都随着时间的流逝化作了朵朵浪花,然后慢慢消失。然而无论过了多久,她却始终无法忘记与丈夫在一起的点点滴滴。

1936年,红四方面军历经千难万险终于到达了甘孜,在这里经组织介绍,何子友第一次见到了周子昆。当时的周子昆35岁,正担任红五军团的副参谋长,意气风发,浑身都散发着优秀指挥员的气质。

在此之前,周子昆曾有过一位妻子,名字叫曾玉,时任红一方面军一军团独立师第二团团长,是一位智勇双全的女团长。但在长征开始后,曾玉却因怀孕被要求留在根据地,她坚决不同意,表示即使作为编外人员也要随大部队一起行动。



就这样,曾玉作为没有编制、没有给养的编外人员,挺着沉重的身体顽强地跟着部队行军。

然而,队伍刚刚到老界山,曾玉就感到一阵腹痛,孩子即将出生。可此时并非生产的最佳时机,敌人的部队正在后面穷追不舍,于是曾玉咬着牙,一步一步往山上走,到了山顶,孩子也平安出生。

长征中曾有许多新生儿出生,但或送人或夭折,大多都没有留在父母身边。曾玉也知道这一点,便将孩子送走了。



何子友并不知道曾玉的情况,只知道周子昆有过一位妻子,在长征途中失踪了。后来经过组织调查,才知道曾玉在济南平角岭英雄就义了。

1937年,周子昆和何子友在部队即将到达延安前结了婚,从此,他们夫妇二人共同为革命事业努力着。

不久,周子昆被任命为新四军副参谋长,何子友也被任命为教导总队女生八队的排长。夫妻二人随队生活,只有周末才能团聚。两年后,他们的大女儿周民出生。

何子友个头不高,但性格坚强,战友们经常能够看到她一手带着女儿周民,一手抱着袁国平的儿子喂奶,不需要任何人的照顾和帮助。

1940年,何子友再次怀有身孕。新四军根据中共中央指示,为使主力部队转移不受拖累,便让部队干部家属子女、伤病员、女同志及其他非战斗人员先行转移。



何子友带着刚刚学会走路的女儿周民与周子昆告别,但她没有想到的是,这一别竟是永别。

1941年初,皖南事变发生,周子昆和项英等人突围到泾县附近的赤坑山,躲在山顶的蜜蜂洞等待突围。谁承想,他们却被叛徒刘厚总杀害于山洞中。

这个噩耗很快就传到了已经转移到盐城的何子友耳中,她顿时感觉头晕耳鸣,昏死过去。经过抢救,何子友终于醒了过来,战友们担心她想不开,纷纷抚慰。但何子友慢慢恢复了原本的刚强,坚定地说:“请你们放心,我不会想不开的,我还有任务,我还有事业要做。”



在周子昆牺牲6个月后,何子友生下了一个男孩儿,取名周林。她下定决心将两个孩子培养成革命的参天大树,继承丈夫遗愿。

何子友彻底振作了起来,她比任何人都努力。但抚养两个孩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工作和家庭两边忙,总是让她感到筋疲力尽。战友们也看出了她的疲惫,于是劝她说:“再找个顶梁柱吧,要不然你会累垮的。”

对战友们的好意,何子友十分感激,但她还是谢绝了,说道:“我就是孩子们的顶梁柱,我的孩子也永远姓周。”从此,何子友终身没有改嫁。



后来据周民回忆,母亲对他们姐弟二人非常严格。何子友经常对儿女们说:“我从小没有机会学文化,参加革命后学的也不多,吃尽了没有文化的苦头。所以你们二人要好好学习,以后做个对社会、对人民有用的人。”

解放后,周民和周林先在干部子弟学校上学,后又转到了地方学校。何子友反复嘱咐姐弟俩,不要说他们是谁的孩子,领导干部的孩子没什么特殊,和老百姓的孩子一样,都是平等的。

1959年,周民从艺术学院毕业,她向母亲征求高考的志愿时,却遭到了母亲的反对。母亲告诉她:“我不是反对你将来做个演员,但现在国家最缺技术人才,想想爸爸对你们的期望,再做决定。”



几天后,周民与母亲取得了一致意见,考取了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军医系,从此把毕生精力都放在了医疗事业中。

虽然父亲牺牲时周民只有一岁多,但父亲的精神时时刻刻鼓励着她。她说:“我经常拿着爸爸的照片左看右看,想象着他的形象。每当我遇到人生重大选择时,爸爸就会‘出现’,帮助我做出正确的抉择。”

1985年,皖南新四军军部旧址陈列馆举行开馆仪式,72岁的何子友从南京专程来到泾县,参加开馆典礼。典礼过后,何子友提出了一个要求,她要亲自去蜜蜂洞看看。

想当年,周子昆就是在蜜蜂洞中失去了生命,多年来,到丈夫牺牲的地方看看一直是她的愿望。



然而,蜜蜂洞在赤坑山山顶,树木丛生,无路可走。县里领导担心何子友年事已高在半路遇到危险,于是极力阻止。何子友毫不让步,说:“不,这一次我一定要去,周子昆上得去我也一定上得去。”

周子昆当年的警卫员黄城也提出要去看看,县里领导无可奈何,只能提心吊胆地陪伴着两位老人,深一脚浅一脚地在崇山峻岭中穿行。

山路并不好走,天空又在这时下起了倾盆大雨,路面变得更加光滑无比。但何子友和黄城丝毫没有退缩的念头,依旧步履蹒跚地向前走。依稀中,县领导似乎看到了年轻时候的何子友和黄城,或许在战争年代,他们也像此时这样冒着大雨前进在革命的道路上吧!



又走了一段时间,一行人走走停停终于来到了山顶。望着黑黢黢的洞口,一向刚强、豪爽的何子友流下了眼泪,她深情地朝里面呼唤:“子昆!子昆!”

2016年,何子友在南京去世,若周子昆烈士在天之灵,看到儿女在妻子的照顾下成为国家栋梁,想必也会欣慰吧!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