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间20平方米的工作室,如何成为15万名建筑工人的“权益守护站”?宁波江北区甬江街道的丁师傅调解室给出了自己的“解法”——凭借“四稳三急”工作法、覆盖3300个班组的“大数据预警”以及普法和调解双管齐下的策略,该调解室实现了99%的调解成功率,入选浙江省基层劳动关系公共服务样板站点。

位于宁波市建筑劳务产业园一楼的丁师傅调解工作室内,小小的房间挂满了锦旗。该工作室调解平台由宁波市江北区司法局、区总工会、区人社局和甬江街道联袂打造,已累计服务22家建筑劳务企业、15万名工人,受理案件超500件,涉案金额2000余万元,成为全省建筑行业劳动关系治理的“模范生”。

“将‘枫桥经验’融入建筑工人维权,用数据预警防患于未然,丁师傅团队为基层治理提供了‘可复制、能推广’的创新样本。”甬江街道相关负责人说。


丁师傅调解室。甬江街道供图

工作室的发起人丁文俊原本就是建筑劳务行业的从业人员,他表示,“很多时候,一杯热茶、几句乡音就能让双方冷静下来,这样就避免了很多矛盾纠纷。在园区里构建起和谐的工作环境,也能影响到更多的建筑工人。”

在99%调解率的背后,是丁师傅调解工作室独创的“四稳三急”工作法:用重大矛盾纠纷“稳评估”、历史积案“稳梳理”、政策空白“稳应对”、集体纠纷“稳处置”的“四稳”筑牢底线;用突发事件“急介入”、集体上访“急调解”、暴力冲突“急制止”的“三急”快速响应。

针对建筑行业纠纷多发的特点,调解室还构建动态监测数据库,覆盖园区3300个施工班组、15万名工人,实时追踪薪资发放、合同履约等关键指标,通过AI算法识别“高风险企业”,提前3个月预警介入。

“系统曾提示某企业连续两月延迟发薪,我们立即约谈负责人,赶在工人聚集前结清欠款。”数据组负责人介绍。此外,调解室开发“云端调解舱”,工人扫码上传证据后可视频连线律师,跨省纠纷处理效率提升60%。

调解室坚持“调防结合,以防为主”的策略,持续唱响江北区“我调解我普法”品牌,如开展“工人说法”擂台赛,用案例剧普及劳动法;定期邀请法律专家培训调解员,提升依法调解能力;公示法律服务内容、调解员联系方式,让工人“求助有门”;与甬江司法所组成普法志愿者团队进企业宣传“我调解我普法”品牌和涉企法律法规等。园区内某劳务公司负责人表示:“现在工人懂法、企业守法,用工纠纷减少了三成。”

从宁波江北人力资源产业园到宁波市建筑劳务产业园,站在升级创新的2.0新起点,调解室计划进一步拓展服务半径,与外卖、快递平台合作,为新就业群体定制维权通道。同时,计划与杭州、温州等地共建调解联盟,共享“大数据+三级调解”模式,并打造“法治生态”,开发“劳动关系健康指数”系统,为企业提供用工风险诊断。

从工地纠纷的“灭火队”到劳动关系“防风险”的先行者,丁师傅调解室用20平方米的空间,诠释了企业行业间人民调解的大智慧。在这里,法律条文与人间烟火交融,科技赋能与传统匠心并重,织就了一张守护劳动者权益的“安心网”。(吴天云、罗秋玲、黄华汇)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