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司法保护机制构建研究:从历史到数字时代》
作者:唐亚南 主编
ISBN:978-7-5764-1875-0
定价:98 元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24年12月
本书从数字时代的视角系统探讨了构建全球残疾人司法服务平台(GDJSP)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文中详细阐述了GDJSP的核心技术支撑体系,包括5G通信、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及人机交互等前沿科技的应用。这些技术的集成应用,使得平台能够高效、精准地提供法律咨询、业务办理、援助服务、教育培训和权益保护等多元化服务。通过深度挖掘和分析海量数据,系统能够智能化地提供个性化服务和决策支持,从而为残疾人提供更加精准、细致的司法援助。这种基于数据驱动的服务模式,不仅提升了残疾人的法律体验,也将推动社会对残疾人权益保护的关注与进步。
01
主编简介
唐亚南法学博士、博士后,国际刑法学协会会员;经国家新闻出版署评审,获高级编辑资格。曾先后在基层法院和最高人民法院从事审判工作17年。至今在《人民法院报》理论部从事“法学理论”编辑工作19年。出版主要著作8部。2020年至2022年,曾以首席专家的身份参与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理论研究会主持的“中国法院类案检索与裁判规则专项研究”,先后主编了《贪污贿赂案件裁判规则》《侵犯商业秘密罪裁判规则》等著作4部;出版其他著作3部。发表作品68篇。曾在《江海学刊》《法律适用》等期刊以及《法治日报》《检察日报》《人民法院报》等报纸上发表作品68篇,有的期刊学术论文曾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刑事法学》等权威期刊转载。主持或参与课题6项。主持或参与部级课题4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获奖7项。曾获最高人民法院荣誉天平奖章、最高人民法院嘉奖、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七届学术论文讨论会优秀奖等7项。
本书是一部兼具重要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著作。它不仅展示了技术在赋能残疾人权益保护方面的关键作用,更体现了社会公平正义的进步力量。本书的出版将为全球残疾人司法保护事业带来积极影响,并推动社会各界对残疾人权益保护的关注与支持。
王敏远
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的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法律顾问
02
序 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程度的不断提升,对残疾人的司法保护逐渐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本书旨在探讨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各个历史时期对残疾人权利保护的法律演变,以及数字时代给残疾人权益保障带来的新机遇与挑战。
本书重点围绕创设了全球残疾人司法服务平台(GDJSP)展开论述,该系统是一个专注于为残疾人提供全方位、无障碍法律服务的平台。该平台通过整合全球资源,结合先进的科技手段,为全球残疾人提供法律咨询、业务办理、援助服务、教育培训和权益保护等服务,致力于帮助残疾人维护其合法权益,提升其获得感和幸福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通过5G技术,促进移动端和一体机终端实现高速度、低延迟的数据传输。云计算技术为系统提供了强大的数据存储和处理能力,使得海量的法律数据和智能服务能够被高效地管理和利用。区块链技术则保障了数据的真实性和不可篡改性,为残疾人提供了更加可靠的证据和敏感数据传输。物联网技术能够实时收集残疾人的相关信息,为系统提供更加精准的服务依据。人机交互技术的运用,使得系统能够与残疾人进行更加自然、顺畅的交互,提升了使用体验。大数据技术能够对大量的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为系统提供更加智能化的服务和决策支持。这些先进的信息技术结合无障碍服务共同构成了全球残疾人司法服务平台的核心技术支撑,使得系统能够为残疾人提供更加精准、精细、智能的司法援助服务,帮助他们更好地维护自身权益,享受法律带来的公平和正义。
本书还讨论了数字时代对残疾人司法保护的影响和挑战。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残疾人的法律服务需求也在发生变化。本书强调了为残疾人提供线上加线下综合服务的重要性,这种服务模式能够更好地满足他们的特殊需求。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的发展,使得为残疾人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司法服务成为可能。本书中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架构图,结合线上与线下资源,旨在为不同类型的残疾人提供量身定制的服务。例如,对于视障者,可以通过声音交互来立案,避免传统界面上繁琐的点击步骤,使得司法服务更加便捷和无障碍。同时,还探讨了数字化解决方案在实际操作中可能遇到的挑战,如确保技术无障碍性、保护残疾人的数据隐私和安全问题。新质生产力还推动了无障碍服务模式的创新。例如,通过智能化的服务方案,可以根据残疾人的具体情况,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满足他们的多样化需求,帮助残疾人更好地融入社会。又如,通过提供无障碍的网络环境,残疾人能够更方便地获取信息,参与社会活动。新质生产力还通过提升无障碍服务的普及率,使得更多的残疾人能够享受到这些服务。
总体而言,本书不仅为读者提供了残疾人司法保护领域的全面视角,而且提出了切实可行的现代技术解决方案,是对残疾人权利保护研究的重要贡献。本书不仅适合法律专业人士、社会工作者和政策制定者阅读,也适合所有关心残疾人权益和对社会公正有深切关注的读者。我们希望本书能够启发思考,促进对话,共同推动残疾人司法保护的进步。
需要说明的是,本书中既有“残障”的表述,也有“残疾”的表述,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基于对残障人士的平等尊重,我们更倾向于使用“障”而非“疾”的概念,但又考虑到《残疾人权利公约》中文本以及国内相关立法文本中均使用“残疾”的表述,为尊重公约以及立法文本原貌,对于引用公约及法律条文或者与其紧密关联之处,本书也均使用“残疾”的表述。如此一来,全书对“残障”和“残疾”的表述可能存在不甚统一的情况,故作此说明,望读者理解。
撰稿人(按撰稿顺序排列):
安徽省民政厅社会救助处李婕博士负责第一章、第二章的撰写;
上海市普陀区检察院党组成员、副检察长朱铁军、张楚昊负责第三章的撰写;
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法官许浩负责第四章的撰写;
大连海事法院法官助理陈晨负责第五章第一节的撰写;
华东政法大学刑事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徐光华和马之卓负责第五章第二节的撰写;
辽宁省高级人民法院四级高级法官周文政负责第五章第三节的撰写;
人民法院新闻传媒总社高级编辑唐亚南负责第六章的撰写;
唐亚南、北京博雅信创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丹玉负责第七章的撰写;
附录一 全球残疾人数字化司法保护规划方案(英文)由唐亚南翻译;
附录二、附录三、附录四由李婕、许浩整理;
本书由唐亚南负责统稿。
03
目 录
第一章 残疾人司法保护的历史沿革
第一节 残疾人司法保护的历史考察
第二节 残疾人自立生活运动
第二章 残疾人司法保护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平等理论
第二节 正义理论
第三节 残疾人权利保护的发展方向
第三章 残疾人司法保护的法律制度
第一节 国内法律制度
第二节 国际法律制度
第四章 残疾人司法保护的实践探索
第一节 刑事保护的司法实践
第二节 民事保护的司法实践
第三节 行政保护的司法实践
第四节 国际残疾人司法保护的实践
第五章 残疾人司法保护的问题与挑战
第一节 法律制度不完善
第二节 司法实践中的困境
第三节 国际合作与交流的不足
第六章 利用数字化对全球残疾人司法保护的构建
第一节 残疾人司法保护的实际境遇
第二节 利用数字化对残疾人司法保护的完善
第三节 未来数字技术发展对残疾人司法保护带来的机遇
第七章 全球残疾人数字化司法服务平台的应用
第一节 GDJSP简介
第二节 GDJSP规划方案
第三节 GDJSP平台结构
附录
附录一 全球残疾人司法保护规划方案(中英文)
附录二 国际条约
附录三 国内法律法规等规范性法律文件
附录四 典型案例
可上下滑动查看
内容来源:第七编辑部
编校排版:信息中心
审核签发: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