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北京2月21日讯(记者 魏金金)在全球化加速推进的今天,知识产权保护正深刻影响着全球创新生态与经济格局。2月20日下午,在“中外企业品牌知识产权维护”主题交流活动上,来自政府部门、中外知名企业、知识产权保护领域机构的专家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索中外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和转化的新动力、新趋势、新方法,推动知识产权行业的合作与进步。

  2025年全国知识产权局局长会议明确,着力深化知识产权高水平国际合作。其中包括积极参与全球知识产权治理,推进“一带一路”知识产权合作走深走实,持续完善对外合作布局等。北京市知识产权局二级巡视员陈威表示,随着我国企业“走出去”步伐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面临着海外知识产权保护的挑战。同时,众多海外企业希望在中国市场获得更好的知识产权保护。近年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知识产权工作,将其作为首都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撑,不断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优化知识产权营商环境。未来,北京将继续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知识产权服务,推动知识产权强国示范城市建设,为所有市场经营主体创造更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

  首都知识产权服务业协会党委书记、常务副会长高永懿在致辞中说,当前消费市场风云变幻,企业竞争愈发激烈,品牌保护显得尤为关键。未来,首都知识产权服务业协会将进一步加强中外企业在品牌保护方面的沟通与合作,为推动知识产权事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在主题演讲环节,多位专家分享了他们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见解和经验。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合伙人李建忠指出,近年来,中国通过协调政策、制定共同规则、共享资源等方式,积极推动全球知识产权体系协调发展的理念与实践。展望未来,中国知识产权国际合作之路将越走越宽,中国在知识产权国际合作中发挥的作用将越来越大。

  北京德和衡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樊培伟则从中国企业海外知识产权纠纷诉讼、各国/地区知识产权保护的政策、环境以及最新趋势分析了中外在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和环境上的差异及最新发展趋势。他指出,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必须充分了解并适应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法律环境,提前做好知识产权布局,以应对潜在的法律风险。

  “要尽早规划知识产权布局。尽管近年来通过程序优化,确权的速度有所加快,但如果在进入市场后才开始着手,则容易影响自身的业务推进和开展权利保护的行动。”株式会社三丽鸥法务代表王梅分享了全球化背景下企业如何进行知识产权保护布局的经验。她以三丽鸥为例,介绍了企业在品牌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成功做法,强调知识产权保护对企业国际化发展的重要性。

  

“中外企业品牌知识产权维护”主题交流活动圆桌对话环节。中国经济网记者魏金金/摄

  在圆桌对话环节,金杜律师事务所知识产权部管理合伙人王茂华、北京市京都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王菲以及达坤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高级合伙人沈兰英围绕“如何在知识产权平衡保护中促进共同发展”展开了热烈讨论。

  当前,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的发展,其在创作过程中的应用及其产生的作品版权归属问题成为讨论焦点。与会嘉宾一致认为,尽管AI辅助创作普遍被认为可获得版权保护,但关于AI自动生成作品的版权归属仍存在法律空白。开源技术的广泛应用对知识产权保护提出了新挑战,要求法律和政策提高适应性,以促进创新和协作。在全球化背景下,数字技术彻底改变了信息的生成、传播、存储与共享,单打独斗无法平衡各自权益,企业需探索新的知识产权管理策略和合作模式,平衡自身权益与国际合作,实现共赢。这一过程不仅涉及技术层面的创新,也要求法律制度和国际合作机制的不断完善。而在过程中,中国企业大有可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