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俄乌冲突在沃尔昌斯克战场进入新一轮激烈交火。俄军在该地区展开大规模军事行动,首次采用温压弹集群式打击战术。俄军在短短1小时内共发射13枚温压弹,对乌军防御工事造成毁灭性打击俄军正式打响绞杀战

沃尔昌斯克战场北部为丘陵地带,南部则是开阔平原,东西向蜿蜒的卡缅卡河将战场分割成南北两个作战区域。特殊的地理环境为双方提供独特的战术优势:北部丘陵地带有利于防御部队构筑工事,而南部平原则适合机械化部队展开进攻行动。

乌军在该地区部署约15000人的混合兵团,包括机械化步兵、炮兵和装甲部队。防御纵深达到30公里,构建三道防线,每道防线均配备反坦克壕沟、混凝土掩体和地下指挥所。前沿阵地还布设大量地雷,形成完整的多层次纵深防御体系。

俄军此次行动投入约20000人的作战群,以第76近卫空降突击师为主力,配属有重型火炮营、战术导弹部队和特种侦察分队。此次行动首次将温压弹打击编入常规作战序列。第76师下属的空中突击营在行动中发挥关键作用,负责制导温压弹精确打击乌军指挥所和重要防御设施。

温压弹这种空气燃料炸弹在爆炸过程中首先向周围空间喷散高能燃料,与空气形成均匀混合气团。随后通过二次爆炸引发剧烈燃烧,产生强大的冲击波和超高温火球。以ODAB-1500型航空温压弹为例,其有效杀伤半径可达40米,爆炸中心压力高达37个大气压,温度可达2800-3000摄氏度。

温压弹的威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冲击波可以瞬间摧毁地面工事和掩体;高温效应能够造成大面积烧伤;爆炸后形成的真空环境会对周围人员造成伤害。这种武器适合对付隐蔽在地下工事中的目标,因为爆炸产生的压力波可以通过通风管道和缝隙渗透到地下空间。

行动前期,俄军出动多架苏-34侦察机和“猎户座”无人机,对目标区域进行持续侦察,获取乌军防御部署的精确情报。通过综合分析雷达、红外和光电侦察数据,俄军成功锁定乌军指挥所、弹药库等关键目标的位置坐标。

在火力配合方面,俄军采用“多兵种立体打击”战术。由远程火炮和战术导弹对乌军防空系统实施压制性打击,为温压弹空投创造条件。随后,温压弹以“梯次打击”方式投放,每批次3-4枚,间隔5-7分钟,确保单点杀伤效果,又造成心理威慑。地面装甲部队则利用温压弹造成的混乱时机,快速突进,抢占战术要地。

仅在首轮打击中,乌军就有超过200人伤亡,其中包括一个机械化营的指挥部成员。多个装甲车辆掩体被摧毁,约15辆主战坦克和步兵战车报废。对士气的打击,许多幸存的乌军士兵出现心理应激反应,战斗意志受到影响。

美国国务院发言人谴责俄军使用“过度杀伤性武器”,并警告将追加制裁。欧盟多国领导人也纷纷表态,要求俄方立即停止使用温压弹等具有巨大杀伤力的武器。中东和非洲多个国家对此保持沉默,国际社会在此问题上存在分歧。

俄军正在不断提升作战能力,特别是在精确打击和新型武器使用方面取得突破。乌克兰方面在遭受重创后,谈判立场可能出现变化。国际社会在武器使用规范问题上的分歧,也将影响未来冲突解决方案的达成。

随着温压弹在实战中的运用,现代战争的残酷性再次引发国际社会的思考。这种武器的使用带来直接的军事后果,更将对国际人道法的发展、武器管控机制的完善产生影响。各方需要在维护国家安全与遵守国际人道主义法之间找到平衡点,共同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