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中旬,第聂伯河沿岸战事骤然升温。乌克兰军方调集精锐力量,意图在克林基镇附近展开大规模渡河行动,打开通往赫尔松方向的战略通道。然而,这场精心策划的军事行动随即遭遇俄军强力阻击,演变为一场持续数日的激烈对抗。

此次行动调集包括第35、第36、第38和第137海军陆战队旅在内的四个主力旅团。这些部队不仅配备最新型号的两栖突击艇,还得到先进的水下探测设备支持。特种部队担任先遣任务,负责侦察敌情并为主力部队渡河提供掩护。乌军还在河岸沿线部署多个火力支援点,装备有西方提供的远程火炮系统。

与此同时,俄军在第聂伯河沿岸构建一套复杂的多层次防御体系。前沿阵地由装甲部队把守,配备有最新型号的T-90坦克和BMP-3步兵战车。第二道防线由重炮兵群构成,部署有2S19"门斯塔"自行火炮和"龙卷风"多管火箭炮系统。空天军则在高空设立持续巡逻区域,Su-35战机和Ka-52武装直升机轮番值守,随时准备对水面目标实施打击。

为应对可能的两栖登陆行动,俄军在河岸沿线布设大量的反登陆工事。这些工事包括混凝土掩体、反坦克壕沟以及密集的地雷带。同时,俄军还在制高点设立多个观察哨,配备有先进的光电侦察设备和无人机系统,可以全天候监控河面动态。

俄军此次防御部署充分吸取此前在赫尔松方向的作战经验。通过构建纵深防御体系,既能有效遏制乌军的渡河企图,又可以确保防线的韧性,避免出现被突破后难以应对的局面。

随着双方力量的持续集结,第聂伯河沿岸的军事态势日趋紧张。乌克兰方面在河岸沿线频繁调动部队和装备,明显在为一次规模更大的军事行动做准备。而俄军则通过不断强化防御工事和增派预备队的方式,展现出坚决抵御乌军渡河企图的决心。

2月16日,乌军开始这场代号为"春潮"的军事行动。在克林基镇附近的河段,乌军出动16艘快速突击艇,分三批实施强渡。第一批突击艇在夜色掩护下成功穿过俄军的火力封锁线,在预定登陆点附近抢滩登陆。特种部队迅速占领数个具有战略意义的小型岛屿,并建立临时防御阵地。

早已部署就绪的岸防炮兵立即开火,对乌军登陆点实施密集打击。同时,Ka-52武装直升机编队升空,利用精确制导武器对乌军占领的岛屿进行持续轰炸。在这种强大火力打击下,乌军第二批和第三批渡河部队的行动受到严重干扰,多艘突击艇被迫返航或遭到击沉。

乌军试图通过多点开花的方式分散俄军火力,但俄军凭借完善的火力配置和机动能力,始终保持着战场主动权。在尼古拉耶夫卡地区,俄军炮兵集群对乌军阵地实施长达数小时的饱和打击,有效压制乌军的反击能力。

乌军虽然在局部地区取得一些进展,但付出惨重代价。仅在克拉斯诺亚尔地区的战斗中,乌军就损失至少12辆主战坦克和20余辆装甲车辆。更为关键的是,乌军投入的精锐步兵部队在渡河行动中遭受重创,作战能力大幅下降。

随着战事的持续升级,补给线的争夺成为决定战局走向的关键因素。俄军凭借对波克罗夫斯克周边地区的有效控制,成功切断乌军的主要补给通道。多个战略要点,包括通往前线的主要公路和铁路枢纽,都牢牢掌握在俄军手中。

乌军不得不依靠少量的小型运输机和直升机进行空中补给,但这种方式既低效又极易遭受俄军防空系统的打击。部分乌军阵地的弹药储备已降至警戒线以下,重型装备的燃料补给也面临严重困难。

俄军则充分利用补给线优势,不断向前线输送新的作战物资。通过预先建立的多个后勤基地,俄军保证前线部队的充足补给。同时,俄军还在关键地区部署电子战部队,干扰乌军的通信系统,进一步加剧乌军的补给困难。

经过近两周的激烈交战,这场代号为"春潮"的军事行动最终以乌军的重大失利告终。乌军在此次行动中损失超过2万人,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在渡河行动中阵亡。第聂伯河防线的崩溃导致乌军不得不放弃城市核心区域和超过一半的控制区域,战略态势急剧恶化甚至10万人擦枪走火,全城一半都已经沦陷。

而且,俄军其中一个摩托化步枪旅在阻击乌军渡河时遭受重创,装备损失严重。相比之下,俄军的整体防御体系仍然保持完整,并通过这次胜利巩固在第聂伯河沿岸的战略优势。

这场战役的结果不仅改变当地的军事态势,更对整个战区的战略格局产生深远影响。乌军精锐部队的重创削弱其在南部战线的进攻能力,而俄军则借此机会进一步加强防御纵深,为后续作战奠定有利基础。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