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山能作雨,物物解呈春”,北京时间2月18日18时7分将迎来雨水节气。此时节,雨滴落在田野里,草渐绿、花始开,正所谓“东风散为雨,春回万物兴”。
雨水时节,天气变化不定,忽冷忽热,乍暖还寒,虽然雨水节气在立春之后,但是对于北方地区来说,雨水节气仍是冬天景象。
此时尚未出九,还在“七九”当中,进入雨水节气,我国大部分地区,严寒多雪之时已过,气温回暖,有利于越冬作物返青或生长,因而要抓紧越冬作物田间管理,做好选种、施肥等春耕、春播准备工作,以实现“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
在山东,农谚云“雨水有雨庄稼好,大春小春一片宝”,此时家家修农具、选良种,田间地头一派蓄力春耕的图景。
临沂市平邑县农民不误农时,积极开展春耕春种工作,为新一年的农业丰收打好基础。
鲁西南的菏泽市鄄城县,两座引黄闸开足马力,开启流量“极限”,源源不断的黄河水沿着纵横交错的渠道,流入田间地头,为全县的农田春灌提供了有力保障。
临沂市郯城县泉源镇集子村的晶海家庭农场,一台台土豆多功能播种机在田野里往返穿梭,开沟、播种、施肥、喷药、覆膜一气呵成,田间地头一派繁忙景象,这是当地推广农业全程机械化的一个缩影。
泰安市东平县东平街道各大拱棚片区内,工人穿梭于大棚之间,忙着打孔、栽苗、覆土、压实,为新一年的丰收播下希望的种子。
雨水节气标志着冬季的结束和春季的开始,气温逐渐回升,降水增多,对农作物生产有重要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降水增多
雨水节气期间,降水量逐渐增加,为农作物提供了充足的水分,尤其对冬小麦、油菜等越冬作物的返青和生长非常有利。
2. 气温回升
随着气温的回升,土壤开始解冻,农作物逐渐恢复生长,春播作物如春小麦、马铃薯等也开始进入播种期。
3. 土壤墒情改善
充足的雨水改善了土壤墒情,有利于种子发芽和作物根系发育,尤其对春播作物的出苗和生长非常关键。
4. 春耕准备
雨水节气是春耕准备的重要时期,农民需要开始整地、施肥,为春播作物做好准备,确保作物有足够的生长期。
5. 病虫害风险增加
温暖湿润的环境也容易引发病虫害,农民需加强田间管理,及时防治,避免影响作物生长。
6. 作物种类多样
此时适宜种植多种作物,如春小麦、马铃薯、蔬菜等,农民可根据气候和土壤条件选择适合的作物。
总结:
雨水节气对农业生产至关重要,降水增多和气温回升为作物生长提供了良好条件,但同时也需注意病虫害防治和田间管理,以确保丰收。
为加快蔬菜绿色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步伐,切实抓好春季蔬菜生产,提高产能和效益,保障市场稳定供应,山东省农业农村厅组织制定了《2025年全省春季蔬菜生产管理技术指导意见》,其中包括春播蔬菜生产管理技术指导。
(一)做好播前准备。春季蔬菜,上接越冬茬,下接夏茬,既有设施蔬菜,也有露地蔬菜,茬口多且压茬进行,要科学合理安排茬口,减少空闲期,提高种植效益,促进稳产保供。日光温室换茬要及时清除前茬作物,做好棚室消毒,修补破损棚膜、防虫网等;塑料大棚春提早茬,栽植前20~30天覆盖防雾滴、防老化的多功能薄膜,促进地温回升。春播(定植)露地蔬菜一般在2~4月份进行,要及早备好种苗、肥料、农膜等生产物资,确保不误农时。结合深翻,增施高碳基有机肥、生物菌肥等,改善土壤地力水平。
(二)培育优质壮苗。鼓励采用集约化育苗技术,培育蔬菜壮苗。定植前,先炼苗,提高移栽成活率。可降低苗床温度,加大昼夜温差,叶面喷施低温保护剂或诱抗剂,增强幼苗在低温天气下的适应能力。
(三)科学生产管理
1.设施蔬菜。包括日光温室早春茬和塑料大棚春提早茬口蔬菜。此茬定植时外界气温较低,后期气温升高迅速,管理重点是做好温度调控,把握“前促后控”原则,提高产能和收益。前期,白天温度保持在26~30℃,夜间13~15℃;长势强的可适当降低夜温,长势弱的适当提高夜温。坐果前,尽量少浇水;若土壤干旱,可适当浇小水,并配合使用海藻酸、生物菌剂等肥料。坐果后,逐渐加大水肥供应,追肥时注意补充磷肥、钙肥、硼肥。若植株出现徒长,可通过适当的控水、控氮、控夜温进行调整。
2.春播(定植)露地蔬菜。春季露地蔬菜播种面积大、品种多,要根据不同蔬菜生长特点和天气变化情况,适时播种(定植)。新定植蔬菜宜采用地膜覆盖,提倡使用全生物降解地膜。定植后适当控水,提高土壤温度,促进缓苗。马铃薯播种前提早催芽,覆膜栽培,为防止幼芽在膜下遇低温,免除人工放苗,可在膜上培土2~3厘米。早春是生姜集中催芽期,要严格把握好催芽温度,防止出现畸形芽;出苗后注意防控蓟马,切忌大水漫灌,减少心叶扭曲、不舒展现象发生。
来源:人民日报、闪电新闻、大众新闻、海报新闻等
(大众新闻·农村大众记者 张婷)